深挖歷史,解讀文字背後的真人真事

大家好,我是葩姐。歡迎大家和我一起走進歷史,走進尋常人物背後的故事。

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位東漢時期非常傳奇的女性,她就是蔡文姬

《後漢書·列女傳》:陳留董祀妻者,同郡察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

從以上《後漢書》中的記載可以看出,蔡文姬本名叫琰,她的父親是當時最有名望的大學士、文學家、書法家蔡邕。

她是高知家庭的天才神童,幾乎完美繼承了父親的各項優點;她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她更是歷史上罕見的才名蓋過美貌的女子。

作爲懂音律、能寫文、善記憶的女子,她的才華無疑就是她的閃光點,又精於天文數理,在現代,她簡直就是第二個蔣方舟!

南朝宋史學家范曄會形容蔡文姬:“端操有蹤,幽嫺有容。

意思是好嫺靜好溫順好有包容心的大家女子啊!這樣的形象,大概就是我們現在的劉亦菲神仙姐姐的那種氣質吧!

在如今的年代,社會通透,女性有才便有了人羣中脫穎而出的砝碼。可是,在1800多年前的東漢,有才的女子並不一定能有好運,比如說蔡文姬。

能夠名載史冊,與衆多知名男人並列,在東漢芸芸衆多女子中,蔡文姬可謂是絕無僅有。可是,縱觀其一生,歷史卻彷彿開了一個極大的玩笑:這位亂世才女,儘管才華橫溢,卻是命運多舛。

遭逢亂世,遠嫁匈奴

東漢末年乃亂世之秋。大將軍何進被宦官十常侍殺害,西涼董卓進軍洛陽盡誅十常侍,把持朝政。可是董卓也有死去的一天。他死後,舊部叛亂,攻佔長安。漢獻帝請求南匈奴出兵平叛。羌胡番兵乘機掠擄中原一帶。那是怎樣的一番場景呢? 

蔡文姬所作的《悲憤詩》中如此記載:“平上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

蔡文姬遭遇了人生最爲殘酷的一場劫難,跟許多婦女一起被擄到蠻荒之地。這些被掠奪而來的人,都成爲了匈奴人的奴隸。蔡文姬因爲美貌,被獻給了南匈奴首領左賢王。(左賢王爲匈奴封號,匈奴語稱“賢”爲“屠耆”,所以左屠耆王左賢王

《後漢書》記載:" 文姬爲胡騎所獲,沒於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

她成了左賢王的人,在長達12年的時間裏,雖然爲左賢王生了兩個兒子,但並沒有姬妾身份,不過是個招之則來、揮之則去的奴隸。  

左賢王作爲匈奴的首領,也算是一個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他不會蠢笨到輕易將一個來歷不明的女人放在身邊,自然是暗地裏將她的身份背景查得一清二楚,也就會了解到蔡邕的存在。

如此身份背景特殊的女子,被自己握在手心裏,左賢王自然知道其價值所在:除了享受夫妻歡愉之外,還可以順便打中原的臉,說不定還能擊潰中原。所以,他對待蔡文姬是不會像對待其他奴隸一樣的。他不但給予她行動上的自由,還給她配了幾個侍女。否則,一箇中原女子,身處民國又如何能存活下來十二年還安然無事?

作爲名士之女,此時,美貌不過是一件不值一提的裝飾。而日復一日地忍受背井離鄉的孤零和淪爲奴隸的屈辱,這纔是生命真正的無法承受之重。她不是息夫人,在被強娶以後還能維持着一種高貴的沉默;她不是無覺無識的女人,憑藉生命的本能苟活下來;她也不是自命清高的千金大小姐,可能就此自絕於世。

蔡文姬內心高潔,思維敏捷、情感細膩,她是怎樣經歷着蝕骨噬髓的屈辱和悲痛卻能苟且續命的,後人不得而知。我們只能從她留下的文字中瞭解到:她並非貪生怕死,也不是不知廉恥與氣節,只是不想死在異國他鄉,就是帶着孤魂枯骨也要回家。正是這個信念,成了她生命的全部支撐。

不得不讓人感慨,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又有多少人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呢?身不由已,流落異鄉,遭受此等際遇的女子並不是只有蔡文姬一人,但被載入史冊並有作品流傳的千古卻寥寥無幾。

漠漠十二載,終日異鄉客。文姬也把思鄉的情緒化成詩歌,充滿着濃重的民族情感,並據傳譜寫成同名樂曲《胡笳十八拍》,一直流傳至今。

無日無夜兮不思我鄉土,稟氣含生兮莫過我最苦。天災國亂兮人無主,惟我薄命兮沒戎虜。殊俗心異兮身難處,嗜慾不同兮誰可與語,尋思渉歴兮多艱阻。四拍成兮益悽楚。

《胡笳十八拍》飽含着這位女詩人滿腹的悲憤之情,真實地寫出她在亂世之中的悽慘遭遇,更是寫盡了流落異鄉、身處階下、有志難抒的無奈和痛楚。字字是血,聲聲帶淚,力透紙背,讓人讀後不禁潸然淚下。

著名學者範子燁評:蔡文姬不只是時代亂離的親歷者、旁觀者,更是時代亂離的蒙難者、承受者。她個人的悲苦命運,是整個時代的象徵;她以獨特而深刻的生命體驗寫就的詩歌。

她,蔡文姬,儘管遭受着命運的捉弄,沉沒在人命如草芥的時代,但是她有着平凡女子所沒有的堅強和才華,正是這份特質,讓她成爲了亂世中的奇女子

亂世才女,幾經沉浮,嚐盡百味,方得始終

12年之後,蔡邕的好友三國梟雄曹操不惜花重金,把蔡琰從南匈奴贖了回來,之後將其嫁給了屯田都尉董祀。

幾經沉浮,坎坷歷盡的蔡琰滿心歡喜地過上了平常安寧的日子。可是,不久之後,厄運再次光臨:她的第三任丈夫董祀在朝堂中犯下了死罪。

爲了保住丈夫性命,蔡琰不惜拋頭露面,來到曹操家求情。

正值曹操在大宴賓朋。他把蔡琰召喚到堂上。此時的才女蔡文姬,蓬頭散發,赤腳坦足,她面帶哀慼卻談吐有禮,聲含酸楚卻條理清晰。衆賓朋無不爲之動容。

曹操也被所動,於是下令赦免了董祀,還給蔡文姬配置了頭巾和鞋襪。

曹操問她:我曾經在你家裏看到過諸多古籍,現在還在嗎?蔡文姬回答:戰亂遊離,那4000多卷古籍失多存少,現在我還能記得其中的400多篇。曹操說:我派10名儒士,幫助夫人把那些典籍寫下來,可否?蔡文姬面露感激回答:多謝您,不勞他人,我一個人就可以寫出來。

之後,蔡文姬憑着自己的記憶,把那些古籍全部記錄下來,毫無差錯。

這也是這位女詩人奉獻給這個世界的另一份無價之寶。

在史書記載中,這位傳奇女子的有關筆跡至此便沒有了下文。

但後人相信,嚐盡了人生百味的蔡文姬,一定是挈夫攜子,安然度過了晚年。

沒有故事的人生,纔是最安寧的。

這位亂世才女,歷經坎坷,方得始終。這也是世人對她最好的期盼。

適逢亂世,身世漂零。對後人來說,這是一段傳奇的故事,但對於當事人來說,卻是生命中永遠抹不去的痛。

千帆過盡,蔡文姬依舊是蔡文姬,歷史上獨一無二才華橫溢的奇女子。她把多舛的命運當作畫布,沾着血淚,在上面畫出了最悲壯的畫面。

千年之後,蔡文姬這個三字早已不僅僅是個名字,更成爲了一個悲劇人生的標籤,深深地鐫刻在歷史長河中,不可替代,自始至終。

參考資料:

《後漢書.列女傳》

《世說新語》

《胡笳十八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