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封神榜》的故事太過於深入人心,商紂王的名號也漸漸變得家喻戶曉,但人們對他的評價從來不是明君,而是寵幸妲己、濫用私刑的暴君。其實,商紂王雖然是亡國之君,但絕對沒有影視劇中那麼不堪,至於那些殘忍的""事蹟"",很可能是後世杜撰而來不可盡信。再來說標榜正義的""武王伐紂"",看似順應天道爲國爲民,其實終究是爲了滿足一己私慾。


商紂王劇照

帝辛暴行未必真實,或許是後世臆測杜撰

商紂王的本名其實是帝辛,人們之所以稱他爲""商紂王"",只是爲了表達貶低羞辱之意。按照輩分排位來說,帝辛是帝乙的小兒子,但他出生前母親被封爲王后,所以比其他人的身份都要尊貴得多。在傳統史書當中,關於帝辛的記載多是惡事,比如說寵愛妲己、奢靡浪費、迫害忠臣等等,所以才讓大家覺得帝辛是徹頭徹尾的昏君。那麼,這些記載都是真實的嗎?

首先來說生活奢靡、廣修殿宇這一項,這些作爲雖然有些過分,但也符合紂王一國之君的身份,歷朝歷代的皇帝當中,又有多少人能堅持節儉呢?況且,這些事情的開端並非商紂王,很多代商王皆是如此行事,爲什麼他們就沒有留下如此大的惡名呢?至於殺死鄂侯、囚禁姬昌,或許只是紂王剷除異己消除隱患的手段而已,對於君主來說再正常不過。


商紂王與妲己劇照

當一個人的惡名越來越大的時候,大家都習慣把壞事加到他的身上,其實多是臆測做不得真。西周時期有幾本書曾記載過帝辛的罪行,其中不過是酗酒、任用小人這些簡單的事情,並沒有特別駭人聽聞的行徑。但春秋戰國時期的史書當中,卻記載了紂王越來越多的罪行,難道這些人會比前人更瞭解事實真相嗎?當故事情節越來越詳細的時候,便讓人不得不懷疑它們的真實性。

關於這點可以拿比干的遭遇舉例說明。《尚書》算是比較早的史書著作,在這當中並沒有提到過大臣比干,如果他的結局真的那般悽慘,想必不會被史書遺忘。待到了春秋時期,關於比干的記載則是""因爲進諫紂王而死"",至於比干究竟進言了哪些內容、被殺經過,都是沒有詳細描述的。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紂王的很多惡行可能根本沒有發生過,只不過後人覺得紂王殘暴不仁,就應該""被賦予""這些事情。當某些人不瞭解事情經過卻非常想分享的時候,就會根據自己的主觀意願去杜撰,反正真相無人知曉,自然是越吸引人越好。關於紂王的極端行爲,都是在一些年代較晚的古書中發現,可信度並不是很高。帝辛的昏君身份或許無法辯駁,但還是得尊重歷史事實,不可過於誇大其詞。


比干劇照

再來說寵信妲己這一項,其實商朝時期女性地位較高,所以不能算是大錯。在早期的史料當中,並沒有關於妲己惡行的詳細記載,只是說""紂王之所以喜歡酗酒,都是爲了討妲己的喜歡""。至於慫恿紂王逼迫比干挖心、砍腿看骨髓等等,都是神魔小說當中纔有的情節,不能作爲評判歷史人物的依據。總而言之,紂王雖然有很多罪過,但絕對不是泯滅人性的暴君。

商朝的滅亡有很多因素,不全是紂王的責任。紂王剛剛接手商朝的時候,面臨的不是國富民豐而是""爛攤子"",就算他再有能力,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扭轉朝局。在生活作風方面,紂王的日常花費不算節儉,但他並不是毫無作爲。只是,紂王剛愎自用的性格讓他喫了很多虧,不但沒能挽救自己的江山,還讓連年戰爭拖垮了國庫。


妲己劇照

""武王伐紂""看似正義,實則充滿陰謀詭計

在很多人的觀念當中,""武王伐紂""都是一場順應天意、正義無比的鬥爭,不但結束了商紂王的昏君時代,還讓素來仁厚的周武王得以統領江山。當時,商紂王的大軍正在征討東夷,朝歌那邊沒有太多士兵留守,這給姬發等人提供了絕佳的進攻機會。戰爭發起以後,商紂王派出了將近70萬大軍,而姬發這邊卻只有區區4.5萬,只是誰都沒想到,商朝軍隊會突然倒戈相向,兩軍聯合共同打入朝歌。對此有人猜測說,或許是因爲紂王的行爲太過殘忍,所以才使得人心渙散,但實際上,大軍反水的背後還有很多算計。


武王伐紂

自從帝辛繼位以後,便多次派兵征討東夷等地,大量用兵的結果便是朝歌無人可守。爲了解決這些問題,帝辛開始大規模徵兵,除了本朝的人以外,還有附屬國的人馬混跡其中,人員成分相當複雜。從表面上來看商軍的數量激增,但實際上,這些人並沒有多少忠心,又談何誓死保衛國家呢?當西岐軍隊攻來的時候,有些附屬國早已成爲他們的盟友,還有一些人變成""牆頭草""觀望局勢,真正的商軍所剩無幾,很快就被西岐消滅。

""武王伐紂""之所以能取得成功,膠鬲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商紂王討伐東夷的過程中花費大量錢財,周文王便把膠鬲舉薦給了商紂王,充足的資金支持使得紂王對他格外信任。但是,膠鬲終究還是周文王的人,自然會暗中替他謀劃。商紂王曾經派微子和膠鬲前往周國訪問視察,藉着這個機會,膠鬲終於跟姬發達成了共識,同時還將微子變成了己方的盟友。周武王討伐朝歌的時候,商軍的統帥恰好就是膠鬲,這纔是衆人臨陣倒戈的真相。


周文王畫像

總結:

帝辛其實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君主,如果他真的安於享樂的話,爲何要多次派兵征討他國呢?只不過當時商朝的局勢較爲複雜,國力也變得衰敗不已,並不足以支撐紂王的宏圖霸業。自古以來皆是""成王敗寇"",我們不但要根據史書來看歷史,更要注意某些細枝末節,說不定可以發現更多不爲人知的祕密。總之,帝辛在某些方面確實是昏君,但他並沒有昏庸到慘絕人寰的地步,影視劇中的杜撰內容不可盡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