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是外來文化與本民族傳統文化相互溝通、融合的過程;是外來文化及傳統文化改變自己的初始形態,以適應社會文化發展要求的過程;也是兩種不同的文化發生碰撞必然出現的一個階段。[8]在全球多元文化主義的浪潮中,民族文化的本土化與多元化勢必會產生一定的“衝突”,民族教育學也不可避免地要面臨這一挑戰,如何立足本土,聯繫國際是當今乃至未來民族教育學應當密切關注的問題。

要堅持中華民族多元文化一體格局,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雖然西方的民族教育研究走在前列,但是我們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其理論研究和經驗,應結合我國的國情和社會歷史背景,以及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現實情況,有針對性地學習借鑑國外的先進理論與模式,使之本土化,體現出“中國特色”。

民族教育學具有民族學學科的基本屬性,在研究過程中最爲基本的研究方法便是田野研究。著名人類學家古塔弗格森認爲人類學獨特價值鮮明體現在方法論,而紮實的田野工作是人類學家的“成年禮”。

民族教育學的學科基礎決定了其必然要以田野研究爲途徑,獲取真實的一手文獻,才能將民族教育研究做得更紮實更穩固。目前,學界有不少學者的研究缺乏田野調查,或者說做田野的時間非常的短暫,走馬觀花式的調研很難獲取真實可信的資料,必然造成研究成果的空洞與失真,所以,民族教育學研究應重視田野工作,深入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現場,瞭解並體驗他們的真實生活,不斷提高民族教育學研究的科學性和嚴謹的學術作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