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愛京劇的朋友們都知道,《鍘美案》是《包公案》系列劇中即位重要的篇章。它塑造出了中國戲劇史上最著名的負心漢陳世美的形象,也使之成爲民間百姓對渣男的標準稱謂。由於這出戏劇的廣爲流傳,說以陳世美的名字響徹了大江南北,在中國社會中有着很大的影響力。那陳世美到底是誰?他是那個時代的人?是否真的如戲劇中所言做出殺妻惡行?於是很多歷史和戲劇愛好者圍繞這些問題進行考證,得到了各種不同的答案。而這些答案中最爲著名的便是,他們認爲陳世美的原型是清朝順治年的名臣陳年穀。

陳年穀是明末清初的人,出生在明朝天啓五年,自號熟美,於是被認爲是陳世美的原型。由於清朝著名俠義公案小說《三俠五義》中關於陳世美故事被改編成戲劇《鍘美案》,並且在民間廣爲流傳,所以他的名譽也受到很大的打擊,被人看作負心漢的典型。可是從史料的記載看,陳年穀並非這樣的人。他的官聲不錯,在朝廷有廉吏能臣之稱,因而受到順治和康熙兩位皇帝的重用,最高官至戶部侍郎。所以陳年穀的後世子孫都多次站出來爲祖宗伸冤,要求戲劇界停止公演《鍘美案》的相關劇目。

如果仔細考證《鍘美案》故事的來歷,可以發現上述的說法完全是牽強附會,陳年穀根本不是陳世美的原型。《鍘美案》的劇情雖然出自《三俠五義》的故事中,但並非《三俠五義》原創,而是作者石玉昆借鑑了明朝的小說《包公案》進行的在創作。我們現在看到的京劇《鍘美案》是以《三俠五義》的本子爲基礎的,所有關於包拯和陳世美人設都是源於此,但明朝時《包公案》中的陳世美卻與之有很大的區別。對比這其中的區別,可以發現陳世美與陳年穀並無直接聯繫,完全是後世人牽強附會將兩者直接聯繫起來。

首先,陳世美在明朝的《包公案》中的就已經存在了。這個角色因爲《鍘美案》的故事延續到清朝,然後被《三俠五義》的作者石玉昆改編。在此過程中石玉昆並沒有改動過陳世美的名字,只是在劇情上進行修改和豐富。因此陳世美還是沿用明朝時候的名字,那原型應該是取自於明朝,而非穿越到清朝。

其次,明朝的陳世美是河南鈞州人,而清朝的陳世美是湖北均州人,兩者籍貫相差巨大。清朝戲劇中將陳世美從鈞州改爲均州,很明顯是民間牽強附會的操作。而陳年穀恰好是湖北均州人,所以被戲劇給誤傷。從故事創作的原型考慮,根源還是在明朝,而不是清朝。

第三,《鍘美案》中的女主角叫秦香蓮,但是在明朝卻沒有名字,只是叫做秦氏。如果明朝創作這出故事時有原型,秦氏的原型也多半不叫秦香蓮。明朝的秦氏和清朝的秦香蓮差距了一百多年,又怎麼能混爲一談?所以從整個戲劇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看,陳世美不可能以陳年穀爲原型進行創作。

實際上明朝《包公案》出現的時候並非像後世那麼流行,更沒有家喻戶曉。它作爲中國古代最早的三大公案小說之一,其流傳的範圍非常有限,所以留下的資料並不多。要考證陳世美的原型基本不可能,在明朝的文人筆記和稗官野史中並未有記載。但是因陳世美牽扯到陳年穀,裏面的緣由卻能從史料上查到。

陳年穀畢竟是順治和康熙兩朝的大臣之一,而且做到了戶部侍郎的高位,他的資料在地方史料中也存在不少。從這些史料中可以發現,陳年穀被弄成陳世美的原型並非偶然,而是有人故意操作污衊。而《鍘美案》故事中的秦香蓮名字的來歷,卻正是出自於陳年穀的第二個妻子秦馨蓮。由於被人故意的污衊抹黑和構陷,將陳年穀和秦馨蓮寫入戲劇之中,然後經過上百年的演繹,最終纔有瞭如今《鍘美案》的劇情。可以說這是一個天大的歷史冤案,而這冤案對陳年穀及其整個家族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可估量。

順治十五年,陳年穀在京城爲官,他的兩位同窗胡夢蝶、仇夢麟便進京求官。按照清朝法律,當官的至少是舉人的功名,而這兩人只是秀才,所以無法做官。於是陳年穀拒絕了爲他們走後門的做法,送上沒人兩百兩銀子的盤纏,將其打發回老家均州。在返程路上,這兩人在南陽看了雜劇《琵琶記》的表演,於是藉機發泄對陳年穀的不滿。他們賄賂劇班班主,將故事中的蔡伯喈和趙五娘改成陳世美和秦香蓮,以此來影射陳年穀和秦馨蓮。改動後的《新琵琶記》在河南、陝西、湖北一帶演出,於是陳世美被定在了恥辱柱上。

這種說法在爲陳世美翻案的故事中比較流行,但也引起了很多的質疑。首先,這個故事比較牽強,情節與武大郎、潘金蓮被冤枉的故事雷同。由於南宋武植和潘金蓮被冤枉的故事在前,所以很多人認爲這個故事是仿造創作 。其次,以胡夢蝶、仇夢麟兩人的身份敢污衊朝廷高官,完全是活得不耐煩了。清朝對社會管制的嚴厲程度遠超宋朝和明朝,而南宋的管制尤其鬆動。武植的仇家在南宋乾的事情,胡夢蝶、仇夢麟未必幹得出來。而南宋社會混亂,無人追查使得輿論發酵尚有可能。可清初正是文字獄興起之時,怎麼可能讓這種事情公演?

從清朝的角度來看,滿清也不可能允許陳年穀被人這樣污衊。陳年穀是順治和康熙初年的高官,也是漢人進入滿清朝廷的典型之一。此時反清復明的活動正是如火如荼,清朝需要一個典型來平息民間的爭論,穩定自己的政權。如果陳年穀這樣的高官被人肆意污衊,那也會給滿清朝廷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滿清朝廷管制文字獄就是爲了不讓自己的醜事曝光,又如何肯讓這些事情成爲戲劇情節在中原地區流傳呢?所以陳年穀和陳世美根本就沒有必然聯繫,這不過是後人牽強附會的做法罷了。

但是秦香蓮這個名字出自於清朝是毫無疑問地,因爲在清朝以前都叫秦氏。她的名字與秦馨蓮出現諧音,很可能也只是巧合,而非故意有人創作。畢竟秦馨蓮的人生軌跡與秦香蓮相差太遠,而陳年穀也不是狀元,他們二人夫妻恩愛,這與《鍘美案》中的情節看不出有任何聯繫。

當然還有種說法,是陳年穀當了清朝的官,所以被民間反清復明的組織作爲反面對頭。通過社會輿論進行污衊,通過戲劇創作獎這些歷史謠言傳播下去,以達到動搖清朝統治根基的目的。可是這種說法並沒有實際的史料和證據支撐,只是學者們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進行的推測。

總的說來,《鍘美案》故事情節中虛構成分還是比較多的,就連隱射之類的手段都很難針對到具體的某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這個故事從明朝中葉到清朝中葉,經過了兩三百年的演變才逐漸穩定下來,最終形成現在的格局。如果爲了碰瓷名著的影響力,就牽強附會地將某些歷史人物、地點、事件和故事情節相關聯,這的確是非常不恰當的。中國古代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其中的各種文化積澱非常豐厚,我們可以從中吸取到無數的養分。如果只是急功近利的碰瓷名著方面動歪心思,這完全就是對歷史文化的破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