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他们都对自己的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当时他们可以称得上是奇才。

然而我们习惯拿他们作比较,谁更强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全盘考虑,再来比较。

1. 诸葛亮的事迹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人。当时诸葛氏在琅琊是望族,但诸葛亮很不幸三岁丧母,八岁丧父,他是跟着叔叔诸葛玄长大的。

而那时,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太守,不久东汉朝廷又派大司农的儿子朱皓代替了诸葛玄,诸葛玄只能带着诸葛亮投奔了荆州刘表。

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时诸葛亮才十六岁。诸葛亮一直住在隆中,每日耕田种地,日子过得也很逍遥。诸葛亮非常喜欢歌谣《梁父吟》,他还经常自比管仲、乐毅。

然而人们都瞧不起他,只有他的好友徐庶,崔州平相信他的才能。

当时刘备正依附于刘表,在新野驻军。徐庶前来觐见刘备,交谈后刘备觉得徐庶是个人才,重用了他。后来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于是就有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三分天下、联吴抗曹的计划,后来这也成为了蜀汉的基本国策。公元208年,在诸葛亮和鲁肃的努力下东吴孙权和刘备达成一致,联合抗曹。

孙刘两家在赤壁用火攻大败曹操的大军,曹操北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而借由此战,诸葛亮最初提出的“三分天下”的形势也初步形成。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又以借荆州的名义占据了荆州,随后于公元214年,诸葛亮又帮助刘备包围了成都迫使刘璋投降,刘备又夺得了益州,如此一来蜀国就有了根据地。

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位建立了魏国,蜀汉的臣子们都不服气。第二年,蜀汉群臣也劝刘备称帝,刘备没有同意,于是诸葛亮给刘备讲了“耿纯劝刘秀登基”的事。

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平定中原后,迟迟不肯称帝,于是将军耿纯对刘秀说:“天下士大夫......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大众一散,难可复合......”

这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些人舍身跟着您打仗,不过是想追求荣华富贵。现在您一味谦让,恐怕有人会绝望离去,大伙一旦散了,就难再复合。听了耿纯的话,刘秀才登基称帝。

听完诸葛亮一席话,刘备同意登基,并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公元223年,刘备病重,在永安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说:“臣定当竭尽全力报效陛下知遇之恩。”

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开设官府,蜀国一切军政事物都由诸葛亮决定。随后诸葛亮派重臣邓芝和陈震去和东吴修好。

两年后,也就是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采用攻心的策略,七擒七纵孟获,平定了南方的叛乱。公元228年,诸葛亮开始率军北伐,因为误用了马谡,导致了第一次北伐失败。

接下来从229年到231年,虽连续北伐但也没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屯兵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与司马懿对峙。

诸葛亮屡次下战书,司马懿拒不出战,即使诸葛亮以妇人的服饰来侮辱司马懿,司马懿还是不出战。不久,诸葛亮由于操劳过度病倒了,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2. 司马懿的事迹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出生氏族。他曾担任过魏国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等官职,也是魏国四朝元老。

司马懿在家排行老二,从小聪明,博学多才,有胸怀天下之心。公元201年,曹操得知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觉得汉朝大势已去,不愿在曹操手下,就以有病推辞了。

曹操不信就派人去打探,司马懿就装病躺在床上不动,躲过了一劫。但是曹操并没有放弃,公元208年,曹操担任丞相,他强制司马懿到府上任职,否则就要杀司马懿,司马懿只得答应,去了曺府任职,与太子为伴。

不久,曹操发觉司马懿有雄心壮志,不甘为臣下,就提醒曹丕不要和司马懿走得太近,但是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替司马懿说话,司马懿才得以相安无事。

司马懿为人谨慎,工作尽心尽力,这才使曹操安心下来。当然曹操疑心重,为了提防司马懿也没有重用他。直到公元219年,年过40的司马懿才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辅佐太子曹丕。

曹丕和父亲不同,十分倚重司马懿。司马懿提出的建议,不仅为魏国的解决了粮食问题,还成功离间了孙刘两家的关系,使得关羽败走麦城,后被东吴俘虏杀害,因此而削弱了刘备的势力。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逼汉献帝退位,自己称帝。司马懿被任命为尚书,御史中丞等职。公元222年到225年,曹丕率军几次伐吴,司马懿镇守许昌,稳住了曹魏的后方。

公元225年,曹丕去世,临终时他命司马懿,曹真,陈群,曹休为辅政大臣。这时,孙权趁机出兵攻打魏国,司马懿率军击退了孙权的大军,接着司马懿就升任了骠骑将军。

而此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开始北伐攻打魏国,魏明帝曹叡派军抵抗。公元230年,司马懿被任命为大都督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但是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公元234年,诸葛亮再次率十万大军出斜谷攻魏,驻军渭水之南。司马懿也屯兵渭南背水扎营,但几次和蜀军交战,魏军都没取得胜利。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熟知兵法,于是下令坚壁据守,以逸待劳,与诸葛亮相持了百天。由于蜀军军粮不多,不适合打持久战,诸葛亮使用激将法,给司马懿送妇女的服饰来侮辱他,司马懿仍不出战。

不久,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司马懿和曹真采用防御战略逼退蜀军,取得了胜利。之后,司马懿还平定了辽东公孙渊的叛乱,诛灭曹爽,掌握了魏国大权,公元251年,司马懿在洛阳去世。

从以上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的事迹来看,他们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三国故事,人人耳熟能详,所以大家比较喜欢拿这两人作比较,那么到底谁更强呢?我们来做一个对比:

1. 从人品来看:

诸葛亮忠心报国,竭尽全力为国效劳,虽然大权在握,但他一心为公没有私心。

司马懿灭曹爽,挟制皇帝曹芳,集魏国权力于一身,谋权篡位之心路人皆知。虽然他为了魏国出生入死,但其目的是为子孙建立西晋打基础。

2. 从仕途之路来看:

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后,仕途之路是顺风顺水,受到信赖和重用。

司马懿是被曹操强迫为官,而后又不受重用。直到曹丕篡汉称帝后,司马懿才得到重用,那时他已届不惑之年。

3. 从形式看:

蜀国经济不发达,人才匮乏,因此后继乏人。诸葛亮想在有生之年报达刘备的知遇之恩,而蜀国的形式是,既无雄厚的资金,又无人可用。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诸葛亮一生心愿未遂。

魏国屯田种粮,招兵买马,使它成为了一个兵强马壮,发展均衡的强国。魏国可利用的资源丰富,司马懿具有了先天优势。兵书有云,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无论诸葛亮是否比司马懿的战术更高明,蜀国都经不起长期粮草的消耗。

加之司马懿有自知之明,和诸葛亮比,他知道自己善守不善功,所以面对诸葛亮的大军,他只守不战,最后拖垮了粮草不济的蜀国,不战而胜。

如果要评价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强,不可一概而论。从人品来看,诸葛亮为公,司马懿为私,诸葛亮的思想境界远胜司马懿。从仕途之路来看诸葛亮少年得志,司马懿是中年才熬出头,诸葛亮的仕途更顺畅一些。

而从两国形势来看,蜀国国弱,魏国国强。俗话说形势比人强,诸葛亮想凭一己之力,打造一个强国,短时期内是很难实现的。而司马懿本生就在一个强盛的魏国,占尽了天时地利,他很好地利用了这个先天优势,是十分睿智的人。

作者:肖邦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