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和優先發展先進製造業上,加快建設西部先進製造強市。

2019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位居全省第3位,是2004年以來最好位次。

全市累計引進實施5億元以上工業項目83個,總投資465億元的京東方柔性面板、240億元的惠科液晶面板等項目相繼投產。

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工業比重達39.2%;電子信息、新材料等六大重點產業產值佔工業比重達68.5%,製造業持續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

全市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總數達到9家;新增省級企業技術創新中心32家,總數達到84家;4億元以上企業建立研發機構佔比達97.39%,億元以上企業建立研發機構總數達到95.77%。

規上工業企業新增333戶、達到1059戶,4億元以上重點工業企業新增45戶、達到130戶。認定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47戶、高成長型企業68戶、行業小巨人企業7戶,數量均居全省前列。

遊仙、江油工業園區升格爲省級高新區;綿陽高新區、遊仙高新區獲批四川省首批院士產業園;啓動建設新型顯示、5G、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等11個先進製造產業功能區;全市產業園區聚集規上工業企業864戶,產業集中度達84%。

全市相繼出臺“建設服務型政府43條”等政策措施,全面推動減稅降費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落實,營商環境評價綜合排名位居全省第2位。出臺改進服務工業企業9條措施等、制定《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建設工作流程》,千方百計幫助企業降低經營成本。

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經濟區等交流合作,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主動融入成都平原經濟區建設。深度參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今年以來,全市上下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協調解決企業員工招聘、物流運輸等困難問題,全市規模工業企業於2月底實現全面復工復產。

未來,全市上下將着力把綿陽建成國家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國家一流的關鍵戰略材料研製基地、成渝地區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示範區、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區等,爲綿陽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科技城、國家重要國防科研生產基地、西部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成渝地區副中心城市提供堅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綿陽廣播電視臺全媒體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