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夢裏詩書

在《奪冠》中,陳可辛不只是單一的去展現某一場中國女排奪取世界冠軍的歷程來勵志燃情,而是在伊始拋出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宏大命題,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去展現中國女排從首次奪冠到傳承轉變的時代變遷,而作爲中國最爲知名的女排球運動員郎平,她這數十年來頗具戲劇性的傳奇,則成爲了電影承載起所有劇情起承轉合的關鍵。

改革開放初期,也是中國最渴望在世界面前去證明自己的時候,此時的中國女排沒有良好的訓練環境,也沒有領先的科技戰術,吳剛飾演的女排教練只能用比別人更努力,不惜身體爲代價的魔鬼訓練,來使中國女排的球員們在體能極限上獲得突破,而對於女排球員們,她們身上所肩負的也不只是打好一場比賽那麼簡單,前往日本出征女排世界盃的角逐,更被賦予了代表國家榮譽的重擔,所以此時的女排精神是一種忘我的犧牲,而作爲女排隊員代表的郎平,她沒有退路的背水一戰,以及退役多年後“脖子以下沒有一處好地方”的身體,讓人心酸感嘆。

時間轉到08年的北京奧運,此時的郎平已然不再是中國隊的排球女將,而成爲了美國女排的教練,並帶領美國女排在賽場上擊敗了中國女排,部分國人的不解,使本專注於排球運動的她,感受到了排球運動被賦予了太多其本不該被承受的東西,在此後看着中國女排的一蹶不振,郎平決定重回國家隊擔任教練,對原有的中國女排做出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這種改革不單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更是在女排球員們心理上的。

郎平到來後,她沒有爲了成績強迫球員們從事她昔日曾不惜身體的高強度訓練,她也更爲尊重球員們各自不同的選擇,鼓勵大家每個人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在該戀愛的年紀擁有一份美好的愛情。於此同時在她擔任教練後,面對中國女排在調整期一次次再度失利的非議,她也一人攬下了所有責任,不讓球員們因爲過多的外在壓力影響發揮,更爲關鍵的是郎平讓所有球員明白了自己是爲什麼而打球。

早年的女排球員爲國而戰,今天我們祖國的強大,已經不需要用一場體育賽事的輸贏向世界去證明“中國人行的”,女排球員們是代表國家,但在今天她們更應該爲自己而戰,因爲對排球運動的熱愛而選擇排球,因爲對排球運動的熱愛從而希望奪冠,正如同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起人顧拜旦曾說道"奧運會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生活的本質不是索取,而是奮鬥。"當卸下枷鎖,打出自我的中國女排,在最後巴西賽場上完成了華麗的逆襲,新女排精神也在此刻躍然光影。

陳可辛雖然借郎平的主線完成了電影關於新女排精神的命題作文,但《奪冠》因爲一些外在原因刻意隱藏了老一輩女排關鍵人物的姓名,使整部電影在人物上語焉不詳,於此同時作爲飾演郎平的鞏俐其實並沒有太大的發揮餘地,作爲核心人物的郎平,她爲何會去了美國?她的思想又是何時發生了改變?在電影中很多重要節點的情緒鋪墊是並不飽滿,或被一帶而過的,過長的跨度篇幅使電影在細節上稍顯打磨。

《奪冠》所感動人的女排精神,並不僅是中國女排用忘我的拼搏,奪取世界冠軍的曾經,它同樣也關乎於作爲教練的郎平對球員們“爲什麼喜愛排球”的發問,打球並不是爲了誰,更不是爲了成爲誰,而是你從中能否享受體育的樂趣,成爲更好的自己,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既是一個體育強國在輸贏面前的淡然,也是每個成年人的世界所需要的。

個人評分:7.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