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7月26日,埃及共和國總統納賽爾在建國四週年的大會上,激動地向25萬羣衆宣佈,收回被英國長期霸佔的蘇伊士運河。然而歡呼雀躍的埃及人民並不知道,戰爭的陰霾正悄然逼近。

作爲連接亞歐非三洲的黃金水道,蘇伊士運河不僅能夠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還是影響世界戰略佈局的政治籌碼,埃及將此地收回自然惹怒了英國政府,即使它原就屬於埃及。

爲了奪回蘇伊士運河,英國與法國聯手先後兩次召開多國會議,妄圖對運河地區實施“國際管制”,9月30日又提交到聯合國安理會,但均被否決,於是兩國決定對埃動武。

由於英法在二戰中傷了元氣,國力大不如前,爲彌補軍力的不足,法國找到了以色列,想組成聯軍進攻埃及。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後,埃、以雙方雖然停戰,但舊惡難消,比如埃及的蒂朗海峽和蘇伊士運河就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

爲了解除海上封鎖,以色列早在1955年11月就有了入侵加沙地帶和埃及西奈半島的打算,因此就與英法兩國締結了軍事同盟。

1956年10月13日,法、以商定作戰計劃:首先由以色列向西奈半島的埃及軍隊發起進攻,牽制埃軍主力;其次,英法出動塞浦路斯、馬耳他、亞丁和航母上的戰機摧毀埃及的軍事基地;最後,英法聯軍登陸塞得港,向蘇伊士運河區發動進攻,切斷埃軍退路,與以軍聯手殲滅埃軍主力。經三國協商,在戰鬥結束後,英法對蘇伊士運河區實施軍事佔領,而以色列則吞併埃及西奈半島作爲酬勞。

這是一場強弱懸殊的較量,不算英法兩國投入的兵力,單憑以色列方面就能對埃及形成軍事壓制。經過第一次中東戰爭的洗禮,以色列國防軍總兵力超過10萬人,擁有坦克400輛,作戰飛機155架,及火炮150門,而且幾乎全是歐美頂尖的裝備。而埃及總兵力雖有15萬人,兩百多架飛機和530多輛坦克及500門大炮,可空軍僅有100架作戰飛機可以使用,其多數飛行員還遠在蘇聯訓練,根本無法投入戰鬥。

也就是說,戰爭還未打響,埃及就已經喪失了制空權,而真正守衛西奈半島的軍隊,也僅有3萬人餘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