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了 來源:功夫財經

01

長實集團甩鍋,受害者是誰?

超人李嘉誠可能不會想到,時隔一年再次成爲輿論焦點,是因爲成都政府部門的一紙怒喝。

9 月 23 日,一份署名“成都高新區財政金融局”的文件在網絡流傳:因和記黃埔地產(成都)有限公司存在捂地、捂盤不良行爲,嚴重影響區域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因此要禁止高新區內金融機構向該公司提供新增融資、貸款。

官方親自蓋章囤地行爲,讓本身就對高房價深惡痛絕的網友更加窩火,直接將李超人噴上熱搜。

緊接着,針對網絡傳聞,長實集團火速回應:

第1、 和黃成都現在並非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之附屬公司,亦不是由本集團控制。第2、 長實集團所有發展項目均嚴格按照國家法規進行,並不存在囤地的情況。

要說長實集團的回應,也是非常雞賊。

兩個月前的7月23日長實集團纔剛剛宣佈,將成都南城都匯項目以約78億的價格打包出售予禹洲集團和瑞卓置業。而和黃成都,正是該項目的開發主體。

理論上講,現在和黃成都的確不再歸屬於長實集團,但在今年7月份以前,還是一家人啊。那拿地16年還有近7000套房未出售這事兒,不是你幹得?

接盤方自然也不願意被動接鍋,於是禹洲集團相關人士表示:這則處罰是針對原來股東,對公司收購的項目沒有影響。目前項目處於準竣工狀態,對融資需求也不大,他們正在爭取項目儘快入市。

那麼問題來了,和黃公司出售了成都僅有項目,套現離場,已經沒有融資需求;接盤的禹州地產表示禁令針對的是原股東,對自己沒有影響;成都金融局在項目出售兩個月後,抓了囤地典型,表了決心,贏得美名。

那麼整個事件中,受害的人是誰呢?

恐怕只有那些因囤地捂盤買不到房,被迫承受更高房價的市民。

02

喫相難看,只有自己是贏家

低價拿核心位置土地,通過緩慢開發、變相囤地,坐享土地升值,這是長實集團一貫的手法。

《中國經濟週刊》曾做過統計,僅2005年到2013年的九年時間,李嘉誠旗下公司全部的29個地產項目就有18個未完工,有的地塊甚至被囤了25年。成都南城都匯項目也不例外。

2004年,和黃公司進駐成都,一出手就是大手筆。以21.35億元總價拿下成都高新區金融城核心位置1036.47畝的土地,創造了當時成都的地王記錄。這個項目就是南城都匯,被譽爲和記黃埔在成都的1號作品。

不過當年地價便宜,這塊地的成交價約206萬元/畝,樓面價僅爲1030元/平方米。這塊地位置極佳,在成都南三環的高新區,與金融城相接,放在上海相當於陸家嘴位置。

然而,南城都匯拿地16年,規劃建設8期的項目只出售了6期,目前還剩近7000套房源未售。

而早在2006年4月,與南城都匯一街之隔的一塊土地,以每畝640萬元的價格被拍出,也就是說2006年南城都匯每畝土地已經升值430萬,按1036畝總量計算,李嘉誠已經坐收40億的土地溢價。

雖然這只是賬面財富,但對善於資本運作的李嘉誠來說都不是事兒。

2006年,和記黃埔將南城都匯886畝土地抵押給當地農行、建行、中行三家銀行,獲得了26.21億的抵押貸款,比購買地塊的總價還多出4.86億元,

可以理解爲,李嘉誠用銀行的錢零首付拍下成都金融城地王,還多套了5億,搞定了未來幾年囤地的利息。貸出的26億,還可以用來去其他地方拍地,繼續賺錢。

超人不愧是超人!

2020年,南城都匯的地價更加今非昔比,附近地塊每畝售價已經高達2000萬,樓面價達到了2萬以上。16年時間,土地價格翻了10倍,樓面價翻了20倍,李超人賺得盆滿鉢滿。

今年7月,長實集團終於將成都南城都彙整體出售,獲利38億港元離場。而此時賣出成都項目,也是有原因的。

2016年南城都匯出售6期,毛坯價格爲每平米1.2萬-1.6萬,之後一直沒有在推出住宅,如今該項目的二手房價格爲2.3-2.7萬。也就是說,未售的7、8期新房售價應在3萬左右。

但是隨着近幾年調控的收緊,各地都有限價,而且南城都匯項目拿地時間太早,備案價批到3萬幾乎不可能,甚至當地有傳言稱只能批到1萬出頭。因此雖然7.8期雖然幾乎是現房,卻一直沒有推出。

既然自己賣房不划算,不如整體出售,不僅規避了限價政策,而且能夠提前套現離場。有不少人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如果無利可圖,也不會有人接盤。

的確,南城都匯位置極佳,而且如今成都幾乎沒有這樣好地段的土地了。周邊又有地鐵、頂級學區的加持,一直很受熱捧。又因爲是收購項目,成本被大大提升,接盤方可以申請更高的備案價。

據接盤的禹州地產透露,如今項目7、8期已基本封頂,住宅單位精裝修升級後即可推向市場,預計今年可部分進行預售,明年能有確認收入。

這樁收購,看起來是雙贏。但是與拿地16年躺賺幾十億的李嘉誠而言,禹州地產只是賺個辛苦錢,還要費心思通過精裝修提高溢價。

於成都政府而言,16年前把地賣給李嘉誠也是寄予厚望,是希望對方能夠打造“一個全新的香港城”,帶動南部新城的發展。

然而李嘉誠顯然只想做的是第一個拿地,最後一個開發的人。拿地時周邊沒有人氣,沒有配套,等政府把地鐵、學校修建起來,等其他開發商把配套做起來,原來的土地大大升值,李嘉誠坐享其成,購房者成爲最後的接盤者。

更諷刺的是,這次長實出售成都項目後,只對成都公司員工的補償做了口頭通知,引發了內部的維權。

這樣的生意裏,其他人都是輸家,只有李嘉誠贏得大頭。不知大家此刻再重溫李嘉誠“讓別人多賺2分利”的故事,是否覺得諷刺?

03

囤地多年,爲何管不了?

看到這裏,有人會疑惑,這麼明目張膽的囤地行爲,沒有辦法管嗎?

其實早在90年代,我國《閒置土地處置辦法》中就規定

對超過出讓合同約定動工開發日期滿1年而尚未開發的,徵收土地閒置費;滿2年未動工開發的,將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

但是規定不夠細緻,有漏洞可鑽。安排幾輛挖掘機去工地裝裝樣子,你也不能說我沒動工。而且那些年李嘉誠在內地聲望很高,是投資大戶,地方政府也很給這位“愛國商人”的面子,對此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即使被處罰,損失也很小。

1999年,李嘉誠旗下公司拿下東莞海逸豪庭的地塊,這個項目面積高達7000畝,被譽爲亞洲最大高爾夫別墅羣。

但是拿地之後一直沒有開發,閒置近8年後後,地方政府實在看不下去,開出7915萬土地閒置費的罰單。與8年時間土地幾十億的增值相比,8000萬的罰款只是九牛一毛。

所以即使收到罰單,海逸豪庭也沒有加快開發,拿地15年後的2014年,開發進度纔剛剛過半。

爲了打擊囤地行爲,國家在2012年對相關法律做了更加細緻的規定:

已動工開發但開發建設用地面積佔應動工開發建設用地總面積不足1/3或者已投資額佔總投資額不足25%,中止開發建設滿一年的國有建設用地,也可以認定爲閒置土地。

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些也難不倒有豐富規避法律經驗的和黃公司。

比如你要求三分之一的土地開工,那我剩下的三分之二可以龜速開發。比如此次成都南城都匯7、8期在建工在2017年和今年4月疑似突發大火,導致工期延遲,被市場稱爲“技術性捂盤”。

最好,我們是否應該認真反思,抓緊時間堵上這些法律漏洞?

04

海外損失慘重,重返內地會成功嗎?

2013年開始,一直表示看好祖國發展前景的李嘉誠,大量拋售內地和香港項目,套現1700多億,在內地及香港資產佔比僅剩一成。同時在歐洲進行大規模投資,涉及資金超過1400億港元,資產佔比超過5成。

而在英國的總資產高達4000億港元,遍佈港口碼頭、天然氣、醫療、酒吧等行業,被外界稱爲“買下了半個英國”。

不過受英國脫歐和疫情的影響,李嘉誠在英國的投資損失慘重。根據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長實集團盈利約57億人民幣,同比減少57.96%。被其寄予厚望的英國酒吧業務虧掉19個億,集團地產收益主要靠內地業績支撐。

在今年2月份福布斯發佈的香港50大富豪排行榜,蟬聯21年首富的李嘉誠家族首次跌至第二。

在英國受挫後,很久沒有投資國內市場的李嘉誠家族突然動作頻頻。

2019年年底出資24億人民幣參與收購上海浦東三林印象城;2020年初宣佈將和國家電力旗下的吉電股份組建合營公司,出資越10億。這兩起事件被視爲李嘉誠家族重返內地的信號。

只是,經歷了“逃跑”、”摘瓜”諸多風波後,李嘉誠在內地能否還能向20年前那樣備受推崇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