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小情,咱們又見面啦

大學實習的時候,工資特別低。我經常給老家的父母打電話抱怨說:我們這些實習生,就像是免費的勞動力般,被公司壓榨。

而我爸每次都會笑呵呵的安慰我:

不怕被壓榨,就怕沒壓榨。公司肯壓榨你,說明你對公司有價值。

那時,我是即將大學畢業的社會新人,對我爸的話完美不能理解,甚至,覺得他這種被人欺負還沾沾自喜的態度,完全是自我欺騙的阿Q精神。

直到工作多年後,我才明白那句:不怕被壓榨,就怕沒壓榨的真正含義。

肯喫虧,贏來的長期合作

全職寫作的第一年,我接到一個公衆號外包的工作。

主要任務就是給甲方寫公衆號。

有一次,甲方對接人希望我給他們領導寫發言稿,還大方的承諾:一篇發言稿抵一篇公衆號。

可這個需求原本不再我們的合同範圍內,最重要的是,發言稿的稿費要比一篇公衆號文章高出一倍。要是相互抵消,我必定喫虧。

看了看銀行卡上的餘額,喫虧就喫虧吧。

如今,我跟這個公司已經合作了3年。在我合作的甲方中,只有他們稿費結算的最快。

跟我對接的人說,他們找過很多寫手,作者。只有我,什麼稿件都能寫,而且報價統一,事兒少,財務也好算賬。

本來一次壓榨事件,因爲我主動讓步,沒有斤斤較較,減少了他們的麻煩。

反而給了他們一個“事兒少,好算賬”的印象。同時也爲我自己贏得了一張長期的飯票。

欺負你的人,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你是死是活,沒人在乎。但是,只要自己的想法轉變一下,就會從“虧”中得福。

肯被客戶欺負,提高了行業競爭率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在創辦京瓷後,最初的客戶是松下電子工業公司(也就是今天的松下電器產業集團)。

京瓷與松下合作不久後,松下對所有供應商們的要求越來越嚴苛。

特別是價格方面,松下的採購部門每年都要求京瓷的產品大幅度降價。

一次,稻盛和夫出席松下召集的零部件供應商會議。

各零部件供應商憤憤不平,大罵:松下欺負供應商。

就連稻盛和夫都同松下的採購員當面發生爭吵,用他自己的話來說:

他當時對松下的不滿已經接近於憎恨。

但爭吵與不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松下態度強硬,不降價就不合作。

稻盛和夫這時轉變了心態,他想:

如果連這種程度的要求都不能適應,那麼公司也好,個人也好,就只能停留在二流、三流的水平。

稻盛和夫決定,凡是松下的要求,他都照單全收。

喫虧本身來說不是件什麼好事,但肯主動喫虧的稻盛和夫有更長遠的思考:

如果在這種價格條件下仍能想出辦法消減成本,擠出利潤空間,豈不更好?

果不其然,數年後,京瓷開始向海外出口。

與美國同行相比,京瓷不但品質卓越,而且因充分的價格競爭力,從美國IBM接到大量的基板訂單。

每每回憶此事,稻盛和夫都會從內心向松下表示感謝:松下松下,是你培養了我們。

喫虧,被壓榨的現象,如果已經發生且不可轉變,與其被迫承受,不如主動接下。

這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智者的謀略:

低頭是在爲起身做準備,彎腰是爲了跳的更高。

肯被公司壓榨,是給自己一個升職加薪的機會

前同事汪玲在一傢俬企做內容總監,現月薪20K,而在6年前,她的工資每月只有3K。

那時,汪玲大學剛畢業,在一家傳媒公司做內容編輯。

平時的工作內容就是幫公司寫企業宣傳,對接甲方業務,撰寫公衆號軟文。

2014年,企業類公衆號剛興起,職場上幾乎沒有專業的公衆號運營,更沒有前人傳授運營經驗。

汪玲常常發完公衆號後,就不再理會,從沒想過如何漲粉,留粉。

用現在的專業術語來說,就是沒有一點“用戶思維”。

一天,公司準備舉辦用戶答謝活動,領導讓汪玲以公衆號的形式通知用戶,並給她定下目標:到場人數滿100.

這可難壞了汪玲。公衆號雖有粉絲近萬,但平常文章的打開率只有三位數,而能到現場參加活動的人只會更少。

公司只給她一個月的時間,可沒人能幫她指明一條通往KPI的路。

偶然間,她聽到隔壁工位上兩個銷售的抱怨:

“現在的用戶,真是越來越難伺候了”

汪玲徹底怒了,她那時才反應過來,自己被公司壓榨了。

對接用戶,服務用戶是銷售的事兒,自己只是個內容編輯,只負責寫文章就行。

活動的參與人數,應該是銷售的KPI纔對。

生氣歸生氣,汪玲卻不敢直接跟領導翻臉。

畢竟她只是個剛入職不到半年的新人。3K一個月的員工,太容易被替換。

要麼完成KPI,要麼捲鋪蓋滾蛋。猶豫再三,汪玲還是選擇了前者。

接下來一個月,汪玲除了本職工作以外,常跑銷售部門取經,只爲了弄懂什麼是“用戶心理”。

然後,她的公衆號內容開始轉變。變得易傳播,有互動,有福利。

公衆號的閱讀量與粉絲增長量也開始迅速上漲。

同時,汪玲把活動策劃的活兒也攬了過來,親自策劃用戶答謝會。

從線上到線下,從策劃到內容,從場地到設計,她身兼多職,全權把關,不放過任何細節。

那段時間,汪玲幾乎每天都加班,一想到活動中有任何失誤造成KPI完不成,就壓力大到睡不着覺。

但是,付出總會有回報。

活動當天,用戶參與人數270多人,汪玲的KPI完成的十分漂亮。

次年,新媒體運營作爲新興職業成爲互聯網公司炙手可熱的崗位。

此崗位的薪資比編輯至少高出一倍,但也有個硬性指標:懂公衆號運營(包括拉新、留存、用戶粘性與轉化率)

汪玲直接跳槽成功,成爲月薪10k的新媒體運營總監。

半年後,社羣運營、用戶運營等職業陸續而出,汪玲因懂用戶心理,具備相關職業的從事經驗,又升職成爲總運營總監。

彼時,她纔剛剛25歲,月薪已達15K。

現在,汪玲年近30,依舊當着總運營總監,薪資也從6年前的3K變成了20K。

汪玲自己總說,她在職場上之所以能平步青雲,是趕上了公衆號運營的風口。

可在風口能飛起來的,都是在無風時早早做準備的人。

回看她被公司壓榨的經歷,更像是由公司在逼着她努力。

在工作上喫點虧,多學一點,沒有壞處。

要知道,同樣的崗位,你比別人做的多,會的多,你的價值就比別人大,你的不可替代性也就越強。

當你被公司壓榨狠了,你爲了讓自己能輕鬆一點,肯定會努力逼自己成長。到那時,即便你選擇辭職,公司也會因爲你的價值而想方設法留住你。

就算你心意已決,執意要走,那下一家公司也同樣會壓榨你。

不同的是,上一家公司的壓榨,已經化爲經驗,成爲你提出高薪酬的資本。

人在受欺負時,都想尋求改變。但直接反抗的結果,可能會讓你被欺負的更狠。

我勸你主動喫“虧”,是指:自己沒有能力的時候,不要去硬碰硬。

逞一時的英雄,並不會改變現狀。你要做的是,悄悄的努力,不動聲色的改變。

當欺負再次來臨,纔是你反擊的時刻。

雖說喫虧不是福,但肯喫虧絕對是放長線釣大魚的深謀遠慮。

想要改變當下不利的處境有多難,不用我廢話,大家都知道不容易。

在《了不起的我》一書中提到:

從困難中轉變,最關鍵的一步是要意識到:你其實一直都有選擇。

認定自己沒有選擇,只能束手無策的遭社會“毒打”,會把我們從靈活機動的人變成無能爲力的環境的犧牲品。這樣的話,改變就真的不可能發生了。

當我們被現實“卡住”,陷入無力感時,要麼停留原地任人宰割,要麼就基於當下現實改變行動。

改變與提升不難,難的是沒有方法已致無從下手。

書裏不打雞血,不灌雞湯,而是提供一系列改變與發展的實用工具,直擊人生的種種問題。幫你創造更滿意的人生,成就了不起的自己。

這本書豆瓣評分8.8,適用於所有身處焦慮,尋求改變的人。

有讀者看過此書後,曾這麼評價它:

這麼說吧,這麼多年看了這麼多書,只有看這本書的時候突然有這樣一種感覺:它應該被譯成100種文字,讓全世界各個角落的人都看一看。我們這個紛亂和矛盾重重的世界太需要這樣一本書了。

除了奔波職場的社會人,正在樹立人生觀的孩子也十分適合閱讀此書,它能培養你(包括孩子)的思維進化,以不一樣的視角去看這個世界。

這也是爲何有人在喫虧時,心中充滿不滿,越來越喪,而有人卻能說出喫虧是福,感謝喫虧的話。

那些讀過很多書,依舊得不到成長,在原地打轉的人,最應該看看這本書。

這不是認知的問題,而是方法與技巧的問題。

只有自己變強變好了,纔會發現身邊都是好人,都是機遇。

點擊上面的商品卡,可直接購買。

這是我最想推薦的一本書了,在喪文化流行的當下,其實沒有一個人是真的想喪,不願改變的。

看過此書後,你可能會離不開它,時時翻閱。

畢竟,誰會不想變成更好的自己呢?

我們都比想象中的自己更優秀,這不是雞湯而是事實。

——END——

從情竇初開到垂垂老矣,我們一輩子都在跟“情”字打交道。歡迎關注@情之瑣事,讓我們一起聊聊感情的那些事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