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的“剁手黨”們又立功了。

文/馬慕傑

又一明星中概股迴歸港交所

2020年9月29日,中通快遞正式登陸港交所,完成二次上市。中通快遞發行價爲每股218港元,開盤漲11.92%,爲244港元,市值達1987.69億港元。

這也是國內首家同時在美國、香港兩地上市的快遞企業。

2016年10月27日,中通快遞登陸紐交所,總共擬募資14.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8.29億元),成爲繼2014年阿里巴巴以來在美國上市規模最大的IPO。

中通快遞成立於2002年,通過全國性網絡提供送件服務和其他增值服務,是國內規模化快遞企業中最年輕的企業,也是在國內採用“網絡合作夥伴模式”的快遞服務提供商。

在股東方面,IPO前,中通快遞董事長兼總裁賴梅松持股27.3%,爲第一大股東;阿里巴巴持股8.7%,爲公司第二大股東。

事實上,自中通快遞上市以來,賴梅松也早已成爲身價過百億的隱形富豪。2020年4月7日,賴梅松以53億美元財富位列《2020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第308位。

而作爲中通快遞最早的外部機構投資人,自2013年起,紅杉中國曾三年三次投資中通快遞。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夥人劉星表示:“自2013年A輪投資以來,紅杉中國陪伴中通走過了8個年頭,見證了中通從一家後起之秀躍居爲行業第一,成爲千千萬萬電商賣家和客戶的首選。”

另外,華平投資也於2015年投資了中通快遞,成爲其背後的長期支持者。華平投資中國聯席總裁魏臻表示,以香港上市爲契機,相信中通將進一步鞏固和擴大行業領先優勢,並通過提升用戶體驗,完善綜合物流服務能力擴大競爭優勢。

全國各地的“剁手黨”們又立功了。

中通快遞招股書顯示,中通快遞的包裹量從2017年的62億件增長至2019年的121億件,並從截止2019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54億件增長至截止2020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70億件。

這意味着,單是中通這一家快遞平臺,平均每月就爲那些“網購達人”們派送約10億個包裹。

“在過去的12個月裏,中通快遞全網近50萬人爲中國消費者配送了超過148億件包裹。把這些包裹排成隊,可以繞地球105圈。”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夥人劉星提到。

由於中通平臺收入主要取決於包裹量和通過中通網絡的每件包裹向網絡合作夥伴收取的中轉費,因此快遞包裹數量越多,平臺收入也自然越多。

截止2002年6月30日,中通快遞的網絡基礎設施包括90個分揀中心與282條自動化分揀線,由約9050輛自營幹線車輛服務和超過3400條幹線線路,以及由超過5000位直接網絡合作夥伴經營的約30000個攬件/派件網點及50000個末端驛站,網絡覆蓋了中國99.2%以上的城市和縣區。2019年,中通快遞市佔率爲19.1%。

而基於這些持續遞增的包裹量與廣泛的配送網絡,中通快遞的營收取得穩健增長。2017年-2019年,中通快遞的營收分別爲130.60億元、176.04億元與221.09億元;同期內,淨利潤分別爲31.59億元、43.88億元與56.71億元。

從收入構成上,中通快遞八成以上收入來自向網絡合作夥伴提供的快遞服務,主要包括包裹分揀和幹線運輸。根據招股書,2017年-2019年,中通快遞的快遞服務分別佔總收入的93.2%、87.5%及88.7%。

不過,儘管其他業績數據十分亮眼,但中通快遞的毛利卻出現了下滑。招股書顯示,中通快的毛利從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30億元減少14.5%至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26億元;同時期內,毛利率從30.3%降至25.1%。

對於毛利及毛利率下降的原因,中通快遞在招股中指出,這主要由於包裹量增長29.8%及單位成本生產提高14.5%部分抵銷由於競爭和新冠疫情爆發令整體每包單價下降20.5%的綜合影響。

另外,爲發展綜合物流服務能力,中通快遞還將拓展除快遞以外的業務,向物流價值鏈的上下游延伸,以實現與其他物流細分行業如一站式倉儲配送服務、冷鏈物流等的協同效應。

“5年以後我自己還是非常有信心,中通一定會成爲一家綜合物流服務商。10年以後,希望我們這個平臺很多產品的價值能夠被挖掘出來。”近日,賴梅松在中通客戶答謝日活動上表示。

賴梅松絕對控制,阿里巴巴爲第二大股東

在國內快遞的“三通一達”之中,中通稱得上是後起之秀。

賴梅松出生於浙江省桐廬縣,這裏曾經成功誕生了申通、圓通、中通、韻達,被譽爲“中國民營快遞業發源地”。

初中畢業後,由於家中拿不出200元高中學費,16歲的賴梅松無奈輟學。後來,賴梅鬆開始去一家工廠上班。那時,賴梅松心中就產生了一個信念——自己創業才能最大化掌握命運。

賴梅松將目光瞄向了木材生意。誰能想到,賺錢速度真的很快。僅僅四個月,他就賺了1萬塊;第二年,賴梅松年賺10萬。22歲時,他就已經在木材界裏闖出了一片天。

可以說,在木材行業裏,賴梅松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當賴梅松的生意正做的風生水起之時,他的家鄉桐廬縣也正颳起一陣“快遞風”。1993年,申通快遞成立;1999年,韻達快遞成立;2000年,圓通快遞誕生。這些快遞公司的老闆基本都是賴梅松的老鄉或同學。

在同鄉們的影響與鼓勵下,賴梅松也決定加入“快遞大軍”。2002年,賴梅松與同村兄弟賴建法、邱飛翔等創立了中通。

“我創辦中通跟家鄉有關係,我是浙江桐廬人,當時許多老鄉同學影響了我。我不是白手起家,之前的十幾年,我從事木材生意,比較成功。創辦中通時,我們有一定的創業資本。”賴梅松在此前的採訪中曾如此表示。

在接下來的發展中,中通快遞引入了機構投資者的注資。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IPO前,中通快遞曾獲得過兩輪融資,吸引了紅杉資本中國、金石資本、華平投資、高瓴資本、歌斐資產等衆多頭部機構。

華平投資中國聯席總裁魏臻對投中網稱,華平於2014年開始接觸中通,在衆多快遞公司中,華平高度認可中通“同建共享”的文化,並堅信中通將成爲中國乃至世界物流行業的領軍企業。

“自從2015年投資中通以來,華平有幸見證了中通的高速成長。目前中國快遞行業的市場格局已經基本成型,整個行業已經由商業模式驅動,逐漸轉向通過科技提升效率、由物流拓展至供應鏈、由快遞拓展至多產品線的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的時代。在中國消費市場快速增長和技術變革的雙重驅動下,相信未來中通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勢頭。”魏臻表示。

在賴梅松眼中,正是有了這些資本的支持,讓中通的發展更有底氣。而且,伴隨資本的加入,公司開始打造含有中通元素的生態圈,形成了更高的競爭門檻。

“從2012年開始,中通重視資本運作能力的提升,積極引進外部投資方,比如紅杉資本、華平投資。資本還有一個作用是讓公司不再侷限在單純的快遞行業。”賴梅松表示。

而在2018年,即美股上市兩年後,中通快遞又接受了阿里巴巴與菜鳥等共計13.8億美元的戰略投資。交易完成後,阿里巴巴持股約10%。

“中通是建立在‘同建共享’核心價值觀上的一個開放式平臺,本次合作將增強我們競爭優勢的發揮,推動中通成爲全球一流的綜合物流服務商這一戰略目標的實現。”對於此次阿里巴巴的戰略投資,賴梅松彼時表示。

根據招股書,IPO前,賴梅松持有公司27.3%的股份,爲第一大股東,擁有78.4%的投票權;阿里巴巴持股8.7%,爲公司第二大股東,擁有2.6%的投票權;中通快遞董事及高級人員一共持股爲42.7%。

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頭部競爭時代已至

快遞行業的2020年,也難以背離“二八效應”這個競爭主題。

中通快遞招股書顯示,按包裹量計算,2019年,中通、韻達、圓通、順豐、申通、百世與其他快遞公司的市場佔有率分別爲19.1%、15.8%、14.4%、7.6%、11.6%、11.9%與19.6%。

也就是說,2019年,國內快遞前五大參與者的市佔率爲70%以上。但在美國,前兩大快遞公司的市佔率超過75%。

“中國快遞不可能一直像現在這樣,每一家都是百分之十幾、二十的市場份額,這是不現實的。我相信中國一定會誕生市場份額30%乃至超30%的快遞企業,這是必然的。”賴梅松在近日中通客戶答謝日活動上稱,未來中國快遞業將從全面競爭轉爲龍頭競爭。

回顧過去十多年的行業競爭態勢,大致可分爲兩個階段:高增長的混戰階段與低增長的頭部分化階段。這期間,伴隨市場集中度的逐漸提升,有不少曾風靡一時的快遞企業都在殘酷的競逐中被淘汰出局。

而在長時間的市場競爭中,“價格戰”似乎一直行業角逐的戰略主線。至今,快遞行業的價格戰仍在持續。

根據各家快遞公司2020年8月份的經營簡報,申通、圓通、韻達、順豐的單票收入分別爲2.11元、2.11元、2.12元和17.11元,同比分別下降23.55%、22.57%、33.75%與20.97%,均超過20%。

不過,在賴梅松看來,快遞行業的價格戰是暫時的,物流價格一定會迴歸。快遞未來的競爭一定不是快遞的競爭,而是全鏈路的競爭;一定不是單打獨鬥,而是打羣架。

或許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中通快遞的目標便指向一家綜合物流服務商。“未來5-10年,中通希望能在綜合物流領域形成自己的護城河,以網絡效應帶動協同效應,形成倉儲、快運、快遞、冷鏈等生態圈的資源共享,由領先優勢、絕對優勢到生態優勢。”賴梅松曾提到。

與此同時,賴梅松還預測,國內快遞線上的佔比還沒有達到峯值,即線上銷售還會持續增長,很快就會進入到千億時代,或者單個公司進入到億件時代。五年以後,有可能國內快遞業會進入日均5億件時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