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沉默的真相》,爲什麼這次網友不再那麼抗拒付費點播?

上週,《沉默的真相》迎來會員大結局。

這部讓很多人都忍不住淚奔的“高開炸走”網劇,成了2020年少有的“現象級”。雖然已經完結,熱度還在持續,很多劇迷已經開始二刷、三刷。

《沉默的真相》迄今在豆瓣維持着9.1的高分,被不少網友稱爲“年度最佳劇集”。其上線3天時,提供了超前點播選項。這一模式曾引起一輪不小的話題討論,也曾被不少用戶吐槽。

與以往不同的是,很多網友在這部劇的彈幕裏紛紛爲“超前點播”刷好評,表示“這部劇花錢花得值”。類似“好劇花點錢,不心疼”的評論有很多,還有網友爲此買了星鑽會員。

這在以往的超前點播案例,並不常見。這或許意味着,開始有一定規模的用戶,從實際行動上接受並認同“爲優質內容付費”的模式。爲什麼這屆網友對超前點播模式不再那麼抗拒?

核心當然在於作品。追完劇的人,大概都有同感,作爲愛奇藝迷霧劇場收官之作的《沉默的真相》,足夠打動觀衆,是一部少見的內容真正配得上口碑的佳作。

於行業而言,其實也有另外一層思考:《沉默的真相》一定程度上證明了超前點播存在的合理性,也側面說明了,其背後劇場化運營短劇模式的初見成效。

一個迷霧劇場,兩部“年度最佳”劇集

《沉默的真相》集合了廖凡、白宇、譚卓、寧理等兼具演技與流量的演員,以電影化風格、緊湊的剪輯節奏、深入推進的社會化話題討論,脫穎而出。前不久,迷霧劇場還有一部高分熱播劇,Joyside樂隊前成員辛爽導演的《隱祕的角落》。

愛奇藝副總裁、自制劇開發中心總經理戴瑩提到,愛奇藝內部看片時就有過預判,五部作品中行業口碑最好的會是《隱祕的角落》,這部劇在視聽風格上跳脫了類型化作品的傳統方式。而《沉默的真相》則在類型化的框架內做到了極致。這一預判,最終被市場驗證。

以往,各大平臺或劇場,出現連續“爆款”的概率很低。上述兩部劇都來自愛奇藝在今年重點佈局的迷霧劇場,兩部劇的上線時間,間隔不長。

自今年5月以來,迷霧劇場先後上線了《十日遊戲》、《隱祕的角落》、《非常目擊》、《在劫難逃》等五部懸疑短劇,以時間線的方式呈現一個完整的劇場化模型。雖然《沉默的真相》作爲這一季迷霧劇場的收官之作,據瞭解,愛奇藝迷霧劇場後續還會推出類似的精品懸疑短劇模式。

劇場化,是以“垂直標籤”的運營方式,將同類題材集合,服務具象羣體。“劇場”是今年愛奇藝的發力點。在版權合作和聯播模式愈發普遍的背景下,“劇場化”成爲長視頻平臺建立差異化的新策略。戴瑩在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明年會有更多複合類型的創新內容出來。”

爲什麼平臺越來越注重劇場化運營?

撬動更多用戶付費

對網劇市場而言,劇場的意義在於,平臺更重視深度細分市場的用戶需求,在此基礎上,提升內容品質。將劇場化和系列化結合,強化了劇集品牌意識,也拓寬了類型的商業化可能。

《隱祕的角落》在社交媒體發酵後,讓大衆對迷霧劇場接下來的排片,有了更多關注和期待。進而,通過作品的個性和調性沉澱,提升用戶的認同感。

劇場化是幫助用戶選擇“看什麼”的過程。用懸疑劇場的品牌化效應,促進高討論度作品二次傳播的同時,拉動整個劇場的活躍度。形成“劇養劇場,劇場帶劇”、“前作帶後作”的良性循環。《沉默的真相》上線期間,《隱祕的角落》主創們紛紛在社交媒體上幫忙宣傳。一些並不熱門的劇,有可能因此得到關注。

愛奇藝高級副總裁陳瀟對“風格化創新”有過闡述,針對細分後的受衆羣體,進行有規劃、有主題的內容生產,進一步強化標識感,以形成可感知的垂直內容帶。個性化和認同感逐漸成爲平臺運營的焦點。

精品短劇的發力,在吸引用戶付費方面也有意義。類型化內容聚合,能夠在短時間內精準定位,用主體化排播,開拓一批泛類型偏好和只認內容的用戶。

這種形態下,劇場相當於與用戶形成了一個有效對話的社交場。此外,平臺將不同垂類用戶吸引過來,成爲基於會員制度運營之上的新方式。在營銷層面結合劇場化,實現從單個劇集到劇場化營銷的升級,能夠針對更精準的用戶營銷。

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曾在財報分析師會議上表示,《隱祕的角落》播出效果和投入產出比都非常好。12集的短劇,單集成本稍微高於長劇,但拉新效果更好,因爲集數短,總成本是更低,ROI(投資回報率)更好。未來,在用戶逐漸養成爲好內容付費的大趨勢下,高品質的類型短劇,將發揮吸引用戶付費的長遠價值。

與此同時,這類短劇也爲創作者提供了靈活的空間。

“劇場化”模式開啓,短劇市場提速

由於短劇在國內影視行業發展時間較短,過去行業內對12集短劇大都持觀望態度。今年,愛奇藝以劇場形式佈局短劇,打開了新商業的想象空間。

“既然一個作品能夠受到市場肯定,如果好的作品形成規模化效應,那麼它帶來的影響力或將擴散至整個短劇生態。在未來的影視創作大環境裏,形成良性發展。”戴瑩描述了劇場化對於整個短劇生態的規模效應。

從行業來說,迷霧劇場這類劇場化運營,起到了引導創作、生態協同的作用。

“對行業端口和用戶端口,都有劃時代的推動。”戴瑩提到,“我們爲行業增加了短劇的創作語境,開發了長劇集與電影之間的空白區,此後更多作品可以進行更符合創作規律的開發。而對觀衆來說,他們有更多選擇,我們把這個市場深處的需求挖掘釋放出來了。”

以“劇”爲單位的運營模式隨機性較大,劇集討論熱度分散、難以形成連續性,也很難讓用戶持續地在平臺上付費。

“迷霧劇場”的出現,進一步豐富了創作方式,短劇集給創作者提供了另一種創作渠道。創作者可以更加靈活地處理體量,爲優質內容創作提供一個舒適的生長環境。

短劇雖然單集成本比長劇集高,但拍攝製作週期較短、能容納更多廣告,拉動會員增長的能力和長劇類似,具備更高的投資回報率。但從招商角度考慮,營銷週期不夠長,再加上超前點播模式日漸成熟,營銷的熱度所能維持的時間很短。

同類型的多部劇組合成劇場模式,能夠一定程度上解決類似問題。這是單個爆品向類型長尾效應轉變、由類型內容聚合向類型創作生態延伸的價值。

但是,劇場化運營也帶來一定風險。未來,劇場化運營下的垂類人羣,對於這類作品會有更高要求。因此,倒逼視頻網站在選擇劇集時,也需要更加審慎。也就是說,劇場化運營模式下,用戶對於平臺的爆款生產能力將會產生更多期待。與此同時,也可能帶來更多的付費可能性。

文/李十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