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冯骥才是新时期崛起的第一批作家之一,也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近些年,冯老很少在文坛露面,不过今天,他却出现在了上海市作家协会,因为他最新的长篇小说《艺术家们》在《收获》秋卷上首发。

从作协门口一路携手走来的是作家赵丽宏和冯骥才,赵丽宏刚刚接到这位老朋友。而当他把冯骥才迎送到作协大厅外时,等候已久的作家、评论家纷纷与他打招呼、握手、嘘寒问暖,看得出,冯先生与《收获》的关系不一般。

在新作的研讨会上,冯骥才讲,“我跟《收获》的关系超过40年,我第一部写当代的"伤痕文学"《铺花的歧路》,当时我在北京遇见了很多困难,其实茅盾都出来说话了,但是也不能出版也不能发表,也有很大的阻力,所以后来巴金就让李小林找我,后来把这稿子还是在《收获》发出来了,这么长的关系里我确实把我作品里自己满意的东西,起码有85%以上都给了《收获》了。”

《艺术家们》是78岁的冯骥才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三个热爱绘画的艺术家,从上世纪70年代后半段直到当下的故事。在小说序言第一段他就自白,一直想用两支笔写这本小说,一支是钢笔,一支是画笔。冯骥才自己既是作家也是画家,而小说的三位主人公之一楚云天也是画家兼具文学才能,作者是否以自己为原型呢?

生活的养料,取材自生活。冯骥才说,“艺术家都是用生活的泥土,来塑造自己心灵的形象,或者是心灵的生命,生活的泥土当然有个人的泥土,因为自己的泥土是在自己身边,肯定有,但是绝对不是自己的翻版。”

冯骥才说,自己一直想写艺术家,因为现在真正的艺术家少了。如果说《俗世奇人》等作品是以他者的眼光来写,那么写艺术家更多的是对自我的发掘,是经过实践加思考的。

生活中,除了作家、画家的双重身份,他还长期致力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同时也在大学里教书育人,很早就过起了"斜杠"人生。那么这四驾马车在他心目中的排序是怎样的呢?

冯骥才表示,自己一直把文学排在最重要的位置,他觉得文学里面更多的是思考,是对社会的关注;第二,会排绘画,因为自己天性喜欢绘画 ,但目前还得把文化遗产抢救也放在第二,第三项工作可能是教育。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滢 李书馨 实习编辑:葛彦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