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馮驥才是新時期崛起的第一批作家之一,也是"傷痕文學"的代表人物。近些年,馮老很少在文壇露面,不過今天,他卻出現在了上海市作家協會,因爲他最新的長篇小說《藝術家們》在《收穫》秋捲上首發。

從作協門口一路攜手走來的是作家趙麗宏和馮驥才,趙麗宏剛剛接到這位老朋友。而當他把馮驥才迎送到作協大廳外時,等候已久的作家、評論家紛紛與他打招呼、握手、噓寒問暖,看得出,馮先生與《收穫》的關係不一般。

在新作的研討會上,馮驥才講,“我跟《收穫》的關係超過40年,我第一部寫當代的"傷痕文學"《鋪花的歧路》,當時我在北京遇見了很多困難,其實茅盾都出來說話了,但是也不能出版也不能發表,也有很大的阻力,所以後來巴金就讓李小林找我,後來把這稿子還是在《收穫》發出來了,這麼長的關係裏我確實把我作品裏自己滿意的東西,起碼有85%以上都給了《收穫》了。”

《藝術家們》是78歲的馮驥才最新創作的長篇小說,講述三個熱愛繪畫的藝術家,從上世紀70年代後半段直到當下的故事。在小說序言第一段他就自白,一直想用兩支筆寫這本小說,一支是鋼筆,一支是畫筆。馮驥才自己既是作家也是畫家,而小說的三位主人公之一楚雲天也是畫家兼具文學才能,作者是否以自己爲原型呢?

生活的養料,取材自生活。馮驥才說,“藝術家都是用生活的泥土,來塑造自己心靈的形象,或者是心靈的生命,生活的泥土當然有個人的泥土,因爲自己的泥土是在自己身邊,肯定有,但是絕對不是自己的翻版。”

馮驥才說,自己一直想寫藝術家,因爲現在真正的藝術家少了。如果說《俗世奇人》等作品是以他者的眼光來寫,那麼寫藝術家更多的是對自我的發掘,是經過實踐加思考的。

生活中,除了作家、畫家的雙重身份,他還長期致力於中國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和傳統村落的保護,同時也在大學裏教書育人,很早就過起了"斜槓"人生。那麼這四駕馬車在他心目中的排序是怎樣的呢?

馮驥才表示,自己一直把文學排在最重要的位置,他覺得文學裏面更多的是思考,是對社會的關注;第二,會排繪畫,因爲自己天性喜歡繪畫 ,但目前還得把文化遺產搶救也放在第二,第三項工作可能是教育。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周瀅 李書馨 實習編輯:葛彥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