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劇演繹更在意絕技,陰差陽錯中成爲主演

汪海林:歡迎來到《四味毒叔》,曉攀。

高曉攀:汪老師好。

汪海林:這次是由你主演的片子《笑裏藏刀》入圍(長春電影節)了,一開始我們以爲是一個武俠片,實際上是一個戲曲片,嚴格講就是表現戲曲。

高曉攀:對。 這部片主要是通過川劇演員的命運更迭,講述了時代變革中的人情世故。

汪海林:這部片子同樣也是個故事片,但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你在劇裏的身手。感覺你把川劇的一些裝扮扮上以後還挺像那麼回事。那在拍這部電影之前你肯定是不會唱川劇的吧?

高曉攀:不會唱。

汪海林:因爲你是說相聲的,所以川劇可能也會有所瞭解,那爲了拍這個電影,你都去學了什麼?

高曉攀:其實川劇是另外一個領域,它跟京劇領域不太一樣。川劇有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它的唱腔相對京劇來說會更高亢一點,而且川劇它更在意的是絕技。

汪海林:川劇變臉。

高曉攀:對,傳統的變臉。而且包括我們熟知的《白娘子》,其實我們看到的小⻘原本是個男的,到後來才變成了女的,中間在橋上就有這麼一個過程。所以我開始是黑衣,到最後變成白衣,它都是有絕技的。但其實到現在我也沒學會川劇,靠的都是相聲中那些最基本功的東⻄。突擊練一個月,跟從小就開始練的肯定不一樣。

汪海林:所以就是趕鴨子上架。但你在前面飾演的一直夢想成爲一個川劇演員的少爺倒像是本色出演。

高曉攀:就是本色出演,要不能入圍嗎?

汪海林:他們爲什麼讓你來演呢?

高曉攀:可能因爲我便宜。還有個原因,就是一開始告訴我說監製是賈樟柯,我說那我得去。一聽說這個消息之後,我瞬間就覺得我已經走入國際了,後來沒有想到其實並不是賈樟柯。

汪海林:沒有賈樟柯是吧?

高曉攀:沒有,但是合同簽了,那就拍吧。在拍的過程當中,因爲從小學藝的原因,就覺得掙人家的錢就得替人家辦事兒,還得辦好。這樣纔會有下一次的機會,所以就去演了這個⻆色,拍了小兩個月。

二、電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汪海林:實話實說,我覺得這個戲創作上有點問題, 但是這部片的故事並不差,故事梗概是不錯的,劇本也還可以,但是是一個拍得比較差的電影。

高曉攀:其實這個劇本當時也是拿了獎的,主要講了川劇演員的命運更迭的這麼一個故事。後來就有很多客觀因素,它不是演員能決定的。

汪海林:那倒是,但我個人有個疑問,就是這個戲最後結局的時候你被砍了一刀,爲什麼臉上卻出現了兩道疤?這點真的讓大家都很疑惑。

高曉攀:這個問題當時在拍攝的時候我也偷偷地問過。我還問能不能改,工作人員說沒有辦法改了,因爲我們就做了兩個疤的道具,只能這麼拍了,我也說了到時候觀衆一定會有疑問,但是最後這個問題也沒有解決,因爲當時道具組真的沒什麼錢。

汪海林:嚴格講你這個問題不該道具管,是化妝組的事情。其實電影很複雜,它不光是一個藝術創作,也是一個工業的產品,中間有很多個流程,也有很多個工序,無論哪個工序弱一點或者是出現了問題,它都有可能損害一部影片。

高曉攀:沒錯。

汪海林:但有些時候我們不能說一味地去怪某個部⻔,這是一個整體協調和指揮的問題。

高曉攀:對,我們在現場的時候其實就能夠發現很多的問題,但是電影也是個遺憾的藝術。

汪海林:對,那說到遺憾的藝術,你自己也當過導演是吧?

高曉攀:是的。

汪海林:當時我們去看了你拍的那部片子還可以,宋方金老師還認爲拍得還不錯,但是可能是因爲一開始對你沒抱什麼期望。

高曉攀:這樣最好,讓我有進步的空間。

汪海林:片子放映的結果怎麼樣?

高曉攀:放映的結果其實也是有很多因素的,您剛剛也說了電影中的每一個工種都很重要,包括後期發行、宣傳這些都很重要,導完那部片子之後,這幾年也一直在去演別人的戲,也看了很多相關專業的書,發現自己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三、藝術是情緒的表達,好的導演很清楚自己要什麼

汪海林:我突然想起來,你當時在保定拍戲的時候,我還去探班來着,我們去喫的驢肉火燒,我記得當時還是夏天,很熱。現在是隻做演員了嗎,不再做導演了?

高曉攀:還是會去做的,我覺得藝術是情緒的表達,《兄弟,別鬧!》當時的票房才1700 萬,當然了這沒算上網絡的發行。但是在這個時代大家太喜歡用數字來判斷一部電影的成功。後來我也總結了這部片子的不足之處,我覺得去拍別人的片子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式,隨着經驗的增加,再去拍戲的時候就會不一樣,對喜劇的表達也會不一樣。

汪海林:我看過你的舞臺劇,特別好,票房也特別好。在臺上你的所有的演出表演都是很棒的,也很受歡迎。是不是跟這個轉換載體,跟這個載體不熟悉有關?

高曉攀:太有關係了,我們在小劇場演出時,觀衆樂不樂,我們第一時間就能夠看到。如果你樂了,我們會繼續保持這種狀態。而電影不一樣,它是通過屏幕呈現的,你看不到觀衆當時的反應。可能我們所有從事相聲和喜劇這⻔藝術的人都存在一個問題,覺得我很懂觀衆,我很瞭解觀衆,就不太尊重電影這⻔藝術的表達。但電影的每一個細節都很重要。所以舞臺跟電影完全是兩⻔藝術。

汪海林:不同的兩門藝術,大概2000年左右的時候,有一個也是比較紅的演員,他在現場的時候演得特別好,現場的工作人員都很容易地被他帶到劇情當中,但是整個戲剪完以後,播出的效果就很一般。而且我多次發現了這種情況,就是拍攝現場效果越好,越完整,片子剪出來的效果越是一般。

高曉攀:您有分析過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嗎?

汪海林:有分析,結果證明影視還是得有導演的節奏。演員的節奏是一個戲劇的節奏,而不是影視的節奏。所以有的演員在跟我們交流的時候就說,受不了這個導演,總是在自己情緒剛上來的時候打斷他,他說特別不過癮。但是據我觀察,幾次演員反映的這種導演,剪出來以後的效果就特別好。

高曉攀:別說,我也遇到過這種情況。

汪海林:其實導演心裏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跟演員的表演節奏不是一回事兒。所以這個問題可能需要不斷地去總結和摸索。

高曉攀:對,是這樣的。表演不是讓你來這兒過癮來了,也不是讓你告訴現場觀衆你演得多好,而是要服務觀衆的。那導演通過屏幕去看,他會特別有感知觀衆要的是什麼,甚至國外的很多導演,我故事板極準確,比如某一個鏡頭我就想要這一些。當然也有些導演拍戲就可能不自信,我這個鏡頭得來一個近的,來一個遠的,再來一個中的,各種拍,最後拍得演員也不耐煩了,然後導演他也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其實這個情況也是有的。

汪海林:行,我們下期接着嘮,謝謝曉攀。

高曉攀:謝謝,謝謝汪老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