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騎行青南高原 領略三江源之美

探索指數

平均溫度:盛夏季節(7月中上旬)平均氣溫20度,早晚溫差大。

探索區域: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瑪多縣,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玉樹市、治多縣、囊謙縣。

騎行里程:1,246km

景 觀:三江源之黃河源頭阿尼瑪卿山、雪山鄉白塔寺、瑪多縣星星海、巴顏喀拉山,三江源之長江源頭通天河、玉樹市、隆寶灘溼地、治多縣聶恰曲,三江源之瀾滄江源頭扎曲、覺隆尕峽、囊謙縣白扎林場等。

探索方式:騎行

地形高度:平均海拔4,200米

探索難度:★★★☆☆

適合等級:☆入門 ☆進階 ★玩家 ☆專業

青南高原指崑崙山脈與唐古拉山脈之間廣袤的高原地帶,位於青藏高原腹地,這裏湖泊似星宿,河流如飄帶,生物多樣自成一體。長江、黃河、瀾滄江發源於此,“中華水塔”,乃至“亞洲水塔”的美名由此而來,而如今,人們更爲接納的稱謂是“三江源”。2016年中國國家地理增刊《三江源國家公園特輯》,更是讓我對這片美麗的高原無比期待,決定在最美的季節來一場青南高原騎行之旅。

▲騎行前往玉樹市的路景。

黃河源 高山與湖泊的聚會

瑪沁縣大武鎮外,花久高速穿越了藏地四大神山之一的阿尼瑪卿山,屬於崑崙山脈中支的最東段,呈西北—東南走向,黃河在東端來大轉彎後北上,山勢高峻,天氣多變,是此行中最艱難的一段。

路橋在山間蜿蜒前行,雪山在前方招手,四下雲霧升騰,幾近正午也無法抵達她的腳下。深入羣山,峽谷縱橫,陡峭的山坡上柏樹成林,灰白色的岩石使山景斑駁陸離,正是雪豹完美的藏身地,我邊騎邊掃瞄山坡,期待好運降臨。突然,發現有個灰黃色身影在晃動,定睛一瞧,原來是雪豹的菜,一小羣可愛的岩羊,它們同時正看着路上移動的我發呆,土色皮毛與環境融合得恰到好處,若不行動,極難發現。

經過雪山2號隧道的便道,就進入了海拔4,200米之上的阿尼瑪卿雪山地質公園,而雪山被眼前一座座山巒層層阻擋,漸行漸遠,只得歇腳高速路橋下的旅行驛站,雪山鄉的白塔寺。這是一座建在山谷中的小村莊,飯店老闆藏族人,普通話很好,做得一手好川菜,他說我是他見過的第一位獨自騎行來的國人,難怪這一路上人們與我打招呼都是哈囉和拜拜,敢情藏民們都以爲我是老外啊。

▲雪山鄉白塔寺與色彩斑斕的瑪尼石堆。

從雪山鄉爬坡至頂便來到了雪山1號隧道,隧道未通車,我推行在海拔4,600米的陡坡砂石便道上,感覺心口像壓了一塊巨石,要扯着脖子才能呼吸,偶爾停歇,掬一捧路旁來自雪山的融水,冰爽提神。東風吹了一路,接近埡口時越發強勁,被吹起的風馬旗在雲霧中仍舊醒目,而雪山和冰川卻未顯真容。隱約間,一條冰河從霧色中奔騰而來,灰白的冰舌伸出峯巒,氣勢磅礴,彷彿是被時間凝固了的大河。阿尼瑪卿山之意爲“黃河流經的大雪山爺爺”,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美麗的冰川雪山,使其成爲人們心中名不虛傳的神山。

▲阿尼瑪卿山的冰川。

作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古今問源無數次,考證的結果都在崑崙山脈南支的巴顏喀拉山以北,與阿尼瑪卿山之間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的區域,不論是扎陵湖和鄂陵湖之上的星宿海,還是歸屬玉樹藏族自治州的麻多鄉,現在都屬於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區。作爲黃河源頭第一縣的瑪多縣,自然有了“天上瑪多”的美名。這裏的草原沒有久治達日的綠野茫茫,卻也並不寂寥,高寒草原上永久凍土層表面的季節性凍融與高原雨季豐富的降水使得湖泡遍佈,沼澤連綿,時常在舒緩的湖盆寬谷中望見千湖景象,恍若散落的珍珠。途經一片湖泊羣,規模不一,形態各異,星羅棋佈,亦被稱作星星海,瑪多縣城外10km處有一座星星海中規模較大的湖泊,散步湖畔,高原鏡湖,雲騰魚躍,若不是陰晴多變的高原天氣,真想靜靜地躺在湖畔草原上,賞流雲幻化,觀鼠兔嬉鬧,任憑時間隨輕風掠過。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區瑪多縣外的三岔路口。

山脈之間高原湖盆地形,看似平原,實爲起伏路,長石頭山埡口和大、小野馬嶺埡口若不見標識,還以爲只是一條普通的緩坡。當鼓足精神翻越海拔4,824米的巴顏喀拉山埡口後,發覺其海拔雖高,但坡度緩,並沒有翻越阿尼瑪卿山難。

瑪多縣與巴顏喀拉山埡口的中間只有野牛溝有人家,一排排整齊的牧民安置房讓這個山腳的村莊看起來規模不小,但沒有住宿,恰逢野牛溝服務區正在建設中,熱情的西寧市政職工留宿我在工地的職工宿舍。黃河源的夜風吹得似鬼哭狼嚎,清晨冷冽的小風仍嗖嗖地吹出了哨音,已屬盛夏雨季,一天十幾場雨,氣溫也降至冰點,幸好有市政職工送來“小太陽”取暖器,還有豐富的一日三餐,否則真是太難熬。

青藏高原腹地,大自然留給這裏的生命法則並不多,爲抵禦強風、紫外線、低溫等惡劣生存條件,植物們或低矮呈墊狀,或披一身毛茸茸的外衣,或蟄伏數年纔開花……雖然艱難,但盛放那一刻,豔麗的色彩無不讓人拜倒。這裏也是高原野生動物的天堂,最常見的大型野生食草動物當屬藏野驢,十幾只一小羣在曠野漫步,偶爾好奇地打量着公路上移動的物體,悠然自得的神情表明了誰纔是這片高原的主人。隨處可見小而萌圓的高原鼠兔,曾經人們以爲它是鼠害而慘遭毒害,現在人們已經意識到鼠兔是高原草原的重要物種,支撐着大鵟、赤狐、藏狐、狼、兔猻、白腰雪雀等衆多本土野生動物的生存,成就了高寒草原美麗又富有生機的荒野。

▲巴顏喀拉山口的全緣葉綠絨蒿花海。

長江源 色彩飛揚的河曲江源

巴顏喀拉山是扎鄂自然保護區和通天河自然保護區的分水嶺,即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一山之隔,風貌有別,在長江源頭通天河流域最豐富美麗的是河曲。

翻越巴顏喀拉山埡口就進入玉樹藏族自治州的稱多縣,一路向南,城鎮密集,清水河鎮,珍秦鎮,歇武鎮,直到玉樹市府駐地結古鎮,再也不用擔心食宿。此段史稱唐蕃古道,不論古今都是漢地通往藏地的經濟文化樞紐,而今共玉高速與國道G214並行,稱作“青康線”,高原通途直抵西藏。同樣這也是一條經典的騎行進藏線路,在珍秦偶遇一對伉儷,來自湖北黃石的騎友,我們結伴同行到玉樹市。雁口山隧道前,舒緩的低山丘陵草原上河曲彎彎,黑帳篷和黑犛牛散落其間,之後轉入由河流深切出的高山峽谷,隨着海拔下降,氣溫也逐漸溫暖,灌木林成爲山坡上的主打。沿歇武河而下,在入河口第一次在路橋上邂逅通天河,《西遊記》中關於通天河的奇幻故事使其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而眼前遙望西北,高山峽谷中從天邊而來的通天河泥沙俱下,渾黃奔騰之勢猶似黃土高原上的黃河,大橋下歇武河的入河口處涇渭分明。穿過通天河隧道,之後沿巴塘河逆上,一路欣賞着峽谷風光來到了玉樹市府駐地結古鎮。

結古鎮外向西右轉上省道S308,數着里程碑60km就到了隆寶鎮。隨着海拔上升,灌叢又迴歸到草原,一路綠波起伏,山溪彎彎潺潺,賽馬會成爲當地人天然的娛樂活動。如今已不用翻越海拔4,600米的紅土山埡口,全長3,110米的“長江源頭第一隧道”已經貫通。一路下坡,就看到了傳說中的隆寶灘,是青海省第一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原精靈黑頸鶴的棲息地,站在路邊遙望水草豐美的溼地沼澤,偶聞幾聲鶴鳴讓人心情飛揚。午後被數座積雨雲追着跑,距離小鎮約3km時被降水截斷了去路,趕忙折回尋找人家避雨,可愛的藏族小學生將我迎進門,並當起了翻譯,淳樸好客的一家人請我一起喝奶茶,門外電閃雷鳴,暴雨傾盆,屋裏是張張笑臉和香醇的藏家奶茶。雨過天晴,載着滿滿的情意趕路,隆寶鎮外彎彎的河曲好似天上來,清新純淨得猶如高原人的眼睛和心靈。

▲隆寶灘溼地風光。

前往治多縣,爬坡約25km站上海拔4,815米的哈秀山埡口,藍天白雲,似乎伸手就能觸摸,不由地哼唱起許巍的歌,“我飛過那高山,眼前是陽光燦爛遼闊藍天。”連續下坡30多公里,山谷中一條泛着翡翠光澤的河—登額曲蜿蜒而來,從山間草原流淌而來的支流散發着迷人的天青色。雖是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通天河流域,7月盛夏的氣溫也逼近了30度,連犛牛都站在河中降溫。

▲美麗的登額曲在草原上蜿蜒而過。

▲黃嘴山鴉在登額曲旁休憩。

站在海拔4,400米的埡口,山腳下的治多縣府駐地加吉博洛鎮閃着光,還有17km的路程,嘎嘉洛草原的豐美使得治多縣有着“十全福地”的傳說和美名,縣城比想象中繁華,瓷青色的聶恰曲穿城而過。“環保衛士”傑桑‧索南達傑曾任治多縣副書記,由他組建的野犛牛隊爲保護藏羚羊起到了關鍵作用,他的犧牲更是推動了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的建立。

治多縣逗留一日,前往通天河大橋的路上,省道S308沿聶恰曲在山地起伏北上,高山草原猶如綠絲絨地毯一般,兩側深谷中的溪流涓涓而來,在河谷中形成了長江上源肆意美妙的辮狀河景觀,其間河心島上的灌叢鬱鬱蔥蔥。聶恰曲入通天河的河口,藍綠色與渾黃色打起了太極,支流終究敵不過幹流的力量,通天河就這樣在巴顏喀拉山之南攜卷着大小支流,形成了玉樹市前通天河的滔滔之勢。通天河大橋距離曲麻萊縣7km,高大的水泥橋墩擎起一座1,150米長的大橋橫跨河谷兩岸,巍峨之勢引得人們爲其題詞“天橋”。

在治多讓我感動的不僅是河曲,西藏盤羊和藏原羚在距離城市幾公里的草原上聚集,每天都看到大鵟在藍天白雲間翱翔,有的還安心地把巢築在了景區大門上,擬大山雀在人流穿梭的街區東張西望,地山雀還大着膽兒來我手上奪食……真的是太幸運了,願這份信任與美好永存。

▲聶恰曲的辮狀河景觀。

▲通天河大橋。

▲通天河。

▲西藏盤羊。

瀾滄江源 人與自然之美

玉樹市結古鎮是一座劫後重生的城市,很多人聽說她是從2010年4月14日那場震動全國的7.1級大地震開始的,而如今,在北山上的結古寺眺望,現代的廣場,宏偉的博物館,街道寬敞,樓房接踵,處處是嶄新的景象,只有南郊還保留着一處地震遺蹟,騎行出城會路過那裏。玉樹市區海拔3,700米,相對較低的海拔和溫和的氣候使她成爲高原上的宜居城市和旅遊目的地。

▲站在結古寺上眺望玉樹市結古鎮。

一路向南,出城約15km看到前往文成公主廟的入口。國道G214在巴塘河溼地的寬穀草原上迂迴向南,高山峽谷穿插於數座埡口之間,下坡經過去雜多縣S309的路口左行,山石陡峭,山峯林立,隆曲之畔遇見夢想之花,被譽爲“喜馬拉雅藍罌粟”的總狀綠絨蒿蔓延成海。

▲巴塘河風光。

▲在電線杆上休憩的大鵟。

從下拉秀鎮前往囊謙縣途中,覺隆尕峽猶如一座丹霞赤壁之門,穿過隧道羣,便與從雜多縣而來的瀾滄江上源扎曲相遇。囊謙的高山峽谷中峯巒層疊,森林纏腰,一派林秀峯峻的橫斷山脈風光,山間谷地田野裏油菜花正開,與星星點點澄藍的翠雀花一起豐富着高原色彩。

巧遇自然觀察節

囊謙縣處於青藏高原的東部,高原主體與西南崇山的交接地帶,得天獨厚的自然孕育了豐富多彩的生靈,這裏也是此程的終點。來到縣城大門處,巧遇“囊謙國際自然觀察節”,由囊謙縣委縣政府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聯合主辦,以競賽之名的自然觀察旨在由自然愛好者和當地牧民嚮導一起合作,開展野外快速調查,豐富本地物種多樣性信息的同時帶動當地的旅遊。

活動在白扎林場舉行,熱情的縣領導派車將我送至大本營,這裏崇山峻嶺層疊,森林草甸蒼翠,山澗河流奔騰,野生生物多樣,就是沒有手機信號。來自四國共17支隊伍的自然愛好者和數家知名媒體參與,“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創始人的呂植老師、“野性中國”的創始人奚志農老師等等站在自然保護前沿的老師們都在。平日裏各自爲陣、行攝自然的同好們齊聚於此,不分年齡,不論男女,由牧民嚮導們帶領着散落在林場可供探索的區域內,開啓了爲期4天“與世隔絕”的自然觀察之旅。

在當晚的分享會上,幾乎所有的營員都遇見了岩羊,植物達人在一天的時間裏記錄到了106種開花植物,在之後的幾天中,不畏風雨,不懼艱險,營員們記錄到了灌叢中回眸的猞猁、山巒上雄壯的白脣鹿、機靈優美的香鼬、微雨中的藏鵐、拍白馬雞而被中途搶鏡的狗獾…作品層出,驚喜不斷,在短短的4天裏,大家一起記錄到了植物222種,鳥類94種,獸類15種和兩棲動物1種,成績斐然。

在享受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同時,不由地感慨,當地藏傳佛教的教義教規中對神山聖湖的崇敬和對生命的敬畏,爲自然保護打下了基石,萬物有靈的思想使得人們自然而然地不去傷害野生動物。由於白扎林場沒有信號,當我回到囊謙縣城打開微博報平安時,才發現大家都在找我,讓我覺得抱歉又溫暖,原來還有那麼多的人一直在關注着我的騎行和安危。

▲囊謙自然觀察節開幕式的玉樹歌舞表演。

騎行路上,得到可可西里申遺成功的喜訊,成爲了世界自然遺產地,三江源國家公園已在2016年批覆了試點方案,藏羚羊的數量正在穩步回升,黃河源頭曾經消失的星宿海也已重現,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期望,被譽爲“高寒生物自然種質資源庫”的三江源永葆青春,期待更多美妙的邂逅。

溫馨提示:

1.三江源生態脆弱,不要採挖野生植物,不要驚擾野生動物,收集好不可降解的垃圾,不要隨處亂丟棄物。

2.在牧區,不要飲用生水,以防感染包蟲病。

3.不要挑逗旱獺和鼠兔,以防感染鼠疫。

4.高原氣候不穩定,早晚溫差大,紫外線強,注意防寒防曬。

5.高原草原的雨季,天氣多變,時常會在午後發生劇烈變化,騎行中多觀察天氣,發現不妙提前尋求躲避。

6.高海拔地區騎行,時刻注意身體變化,小心高反。

7.草原下坡路,注意控制車速。

8.謹防牧民家未拴的藏獒,發現被圍追首先請藏獒主人排除風險,或隨機應變排除風險後再趕路,切忌不可在被藏獒追時猛騎。

9.不論在草原上,還是在山林間,都要與犛牛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

圖、文|張海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