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近期糧價上漲不會導致成本推動型通脹

今年以來,糧價掀起了一波近年少見的上漲行情。據農業農村部農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統計,糧食價格指數從2020年3月的102.6一路上漲到8月的105.02。其中,玉米價格上漲了30%。即使臨近秋糧開秤,玉米期貨價格仍行情火爆,目前期貨價格2473元/噸,站在三年高位。漲價牽動了各界的心,秋糧是否會歉收?是否會引起新一輪漲價?筆者認爲,近期糧價上漲是季節性的,不會導致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近期糧價上漲的原因

首先,玉米種植面積總體下降。玉米是我國產量最大的主糧。由於玉米連年豐收,價格走低,國家臨儲收購玉米爆滿,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從2015年的4496萬公頃減少到2020年的4128萬公頃。尤其是由於國家在玉米高產區的八個省實施了大豆振興計劃,大豆種植補貼高(大豆255元/畝,而玉米僅有30元),農戶減少了玉米種植面積,改種大豆。例如,黑龍江減少玉米種植53萬公頃,約佔全國的1.2%。

其次,糧價具有明顯季節性特點。長期來看,糧價保持大體穩定。例如,2010年初以來,玉米價格年均上漲0.49%。但我國玉米價格具有典型的季節性特徵,糧價在春夏青黃不接季節價格上漲,收成季節下跌。10年來,7月同比價格上漲1.05%,高出平均水平0.55個百分點。由於多年糧食豐收,糧價低迷,種糧戶一般都是收成之後賣糧落袋爲安。但2020年糧價一路上漲,種糧戶一路賣糧,到了夏季,糧價雖到歷史高位,農民手中基本沒有餘糧。儘管國家儲備糧多次拍賣平抑價格,但市場預測今年長江洪災和東北颱風造成秋糧減產,刺激了漲價預期。

再次,因美洲疫情等原因,市場擔心供應鏈中斷。全球玉米產量前五位的依次是美國(34.3%)、中國(24.0%)、巴西(7.6%)、歐盟28國(5.7%)和阿根廷(3.0%),合計佔比74.6%。出口前三位分別是美國(41.8%)、巴西(16.3%)、阿根廷(15.2%)。美洲新冠肺炎疫情最爲嚴重,佔比超過全球一半。截至2020年9月19日,上述三國累計確診病例分別爲661萬、446萬和60萬,每日新增數分別達到4.2萬、3.6萬和1.3萬。這還未考慮三國檢驗能力不足造成的數據低估問題。市場擔心全球糧食生產、物流和出口受到影響,藉此炒作糧價上漲和糧食安全問題。

最後,生豬產能恢復增加了飼料需求。正常鮮豬肉零售價每斤10元,現在大約50元,養殖純利率超過100%,例如聖牧牧業上半年利潤100多億元。暴利吸引了大量規模養殖者進入。2019年9月以來,生豬養殖逐步恢復。今年步伐加快,10多家上市公司公告計劃投入230億元,新增生豬產能超過2000萬頭。據農業部監測,8月份,全國生豬存欄連續7個月增長,同比增長31.3%;能繁母豬存欄連續11個月增長,同比增長37.0%。生豬出欄環比增長5.0%,連續6個月環比增長,豬肉價格9月份已現拐頭跡象。未來半年內,隨着供應大幅改善,將會逐步壓低豬肉價格。

秋糧豐收有保證,抑制未來糧食漲價預期

秋糧收成歷來是決定食品價格走向的主戰場。目前來看,今年雖有局部性洪澇、颱風和乾旱災害,但總體光熱條件良好,仍是豐收之年,糧食不會大幅度漲價。新糧收成後,反而會出現糧價的季節性回落。具體原因如下:

一是洪澇災害和旱災並不多於常年。據國家氣候中心5月8日研判,今年東太平洋海溫異常持續5個月,構成弱厄爾尼諾現象。主要影響是澇重於旱,江南西南部至華南西部、青藏高原大部降水偏多。但2019年也是弱厄爾尼諾年,而多年我國秋糧產量創歷史新高。雖然福建、海南、廣東、廣西多地和湖南、江西、雲南南部遭受旱災影響,但與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今年以來全國旱災明顯偏輕,農作物受災面積下降66%。

二是颱風災害顯著小於往年。據中央氣象臺統計,每年登陸我國的颱風大約7個,今年目前只有4個颱風(鸚鵡、黑格比、米克拉和海高斯)登陸我國,較多年同期平均偏少1.3個,這有利於沿海省份糧食生產。從影響我國的颱風強度看,今年和往年相當。從地域看,颱風對糧食生產影響面積有限。從作物生長期看,倒伏越晚影響越小。颱風登陸時東北大部分地區玉米、大豆和水稻處於乳熟期和鼓粒期等生長晚期。

三是中國糧倉東北平原、河北平原和華東平原總體光熱條件良好。東北、華北地區春季總體氣溫溫和,沒有遭受到倒春寒襲擊,6到8月日照充足,氣溫高於往年1℃,降雨及時且以陣雨居多,玉米、稻穀灌漿形勢總體良好,未發生規模病蟲害,生長進度略偏快於去年,入秋以來未有明顯冷空氣入侵造成凍害。

四是科技投入加大。今年,國家加大對農業和農機化的政策支持,密集發佈了中央一號文件、報廢更新補貼實施意見、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計劃、2020年農業生產發展項目等一系列惠農政策和舉措,提振農機化發展的信心,有力支撐農機市場的發展。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穩定在180億元左右,隨着糧食價格走高,農資投入合算。農機、種子的技術進步越來越大,例如星光農機中聯重科一拖股份都在持續增加農機品種和投入,今年上半年我國新增農機相關企業8萬餘家,增長60%,其中大部分是銷售企業,顯示農機銷售火熱。據農業機械流通協會發布的2020年6月份中國農機市場景氣指數(AMI)爲42.5%,同比提升5.9個百分點。1~7月,農機銷售收入增速從負增長迅速反彈至6%,星火農機、中聯重科股價大幅上漲。

一些因素制約第二輪食品價格上漲

一是我國居民食品消費量遞減和替代效應可以緩衝近期糧價上漲。據統計,我國居民人均糧食消費已經從2013年的148.7千克,逐年下降到2018年的127.2千克。在豬牛羊肉遠遠高於禽蛋時,人們更多食用禽蛋和水產品來替代肉類,後者肉料比(生產單位蛋白質耗費的飼料)較低。因此,消費結構改變將有助於減少糧食總體消費。另一方面,飼料也存在替代效應,小麥現價低於玉米現價。目前,飼料行業開始大規模使用小麥替代玉米,目前飼料小麥整體替代水平在60%左右,鴨料和部分肥豬料甚至達到100%替代率。

二是生豬產能回升逐步投放市場,將會降低物價和通脹預期。5~8月豬肉價格反彈主要與最近餐飲業恢復和洪澇災害有關,不是糧食漲價推動的。還應看到,生豬在現代農業中可以看作是仔豬和飼料成本的組合。生豬養殖業中一般採用肉飼比爲7:1,即使玉米在目前的高價水平,豬肉的邊際養殖成本也不到10元。在非洲豬瘟不再肆虐的情況下,隨着未來半年的生豬出欄的增加,豬肉價格將一路回落,豬肉對物價的拉動作用轉爲壓制作用。在覈心CPI只有0.5%的情況下,從第四季度開始,我國CPI開始將逐步下滑到1%以下。

三是國家加大了儲備糧的投放。從5月28日到9月3日,2020年臨儲玉米拍賣共15周,累計投放5996萬噸,累計成交5684萬噸,其中2014年糧源118萬噸(佔2%),2015年糧源5277萬噸(佔93%),這有利於消化陳糧。9月3日臨儲玉米拍賣遇冷,拍賣計劃投放402萬噸,實際成交135萬噸,成交均價2072元/噸,總成交率34%,創今年最低,顯示玉米後市不被看好。

四是世界糧食豐收在望,抑制糧價上漲。由於今年國際糧價有所上漲,各國種糧積極性提高,玉米種植面積都在擴大。據美國農業部統計,今年美國玉米種植9200萬英畝,比上年的8970萬英畝增加3%。過去一年,巴西和阿根廷匯率大幅貶值30%和33%,刺激了玉米種植面積分別擴大4%和1%。同時,期貨市場也未看漲明年新玉米行情。

五是石油價格低迷抑制玉米行情。玉米的市場價格很大程度上與石油掛鉤,因爲玉米大量用於生產乙醇和生物燃料。當前,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尚未有好轉跡象。秋冬流感季節開始後,疫情還可能惡化,導致更多的封鎖措施。此外,北半球暑期旅行季節和空調高峯已經過去,抑制石油需求。未來,即使疫苗出現,按照最樂觀的估計,消滅新冠大流行也需要到2022年。兩年內,石油價格仍將受制於疫情徘徊在低位,抑制玉米乙醇汽油的生產。這將限制玉米價格繼續走高。

六是糧食進口供應鏈有保證。1~7月,中國進口玉米457萬噸,比去年同期的350萬噸增長30%,接近去年全年進口規模。目前玉米進口配額720萬噸,但市場預期關稅配額之外的進口額度還可以增加到1000萬噸。由於當前玉米進口成本大約1800元/噸,大大低於國內價格,且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仍在執行中,預計後期進口持續放量,全年進口創歷史新高。

綜上所述,雖然面臨許多不利因素,但從供給方面看國內外秋糧可望豐收,我國全年糧食安全可靠。從需求方面看,糧食需求受到抑制,而且外部環境也有利於抑制我國食品價格的第二輪上漲。今明兩年我國不會發生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溫建東系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系教授,李永寧系天津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