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經信廳等9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實施辦法》,爲全省未來五年有效控制塑料污染排定“時間表”,畫出“路線圖”。根據該辦法,到今年年底,我省將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全省塑料垃圾實現“零填埋”。該辦法同時還要求,在商場、超市、農貿市場、藥店、書店等場所,要推廣使用環保布袋、紙袋、菜籃等非塑製品和可降解購物袋。逐步禁用一次性塑料製品,新昌商家和市民做了哪些準備?記者連日走訪,進行了一番探查。

部分商家積極推廣環保包裝

爲了解目前市場上塑料袋和塑料吸管、餐具等禁限塑料製品的使用情況,記者近日走訪了市區的多家超市、餐飲店、農貿市場等,發現部分商家的環保意識較高,已經在積極推廣塑料袋和塑料吸管、餐具的替代品。

在世貿廣場、海洋城的多家店鋪,記者發現,提供給顧客的購物袋已從塑料袋改爲可再生紙袋,部分店鋪的負責人表示,這樣更加環保,同時,紙袋的質感更受年輕人追捧,不少人樂於多次使用,有助於提升品牌形象。

在餐飲行業,不少店鋪也動足腦筋,發掘塑料餐具的替代品。在某外賣平臺上,記者留意到這樣一份買家秀:外賣燉品的打包容器是一隻小砂鍋,用於防震的再生紙漿外盒裏墊着錫紙,以便保溫;米飯裝在紙盒裏,旁邊是一把鋼勺。該顧客評價道:“連勺子都是不鏽鋼的,整份外賣沒有任何一次性塑料用品,太環保了!”

循着這條評價,記者找到了店主樑女士。她告訴記者,爲了儘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在外賣包裝的選擇上,她花了不少心思,最終確定了砂鍋、鋼勺等可循環使用的餐具,外包裝袋也採用了較爲厚實的環保購物袋,成本就要8角錢一隻。梁女士說,雖然包裝成本上升了,但是減少了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她覺得這樣很有意義。

在某品牌咖啡店,記者購買了一杯咖啡,取餐時,店員貼心提醒,該款飲品使用了直飲式杯蓋,無需吸管即可飲用。環顧店內,不少顧客都是對着杯蓋的“鴨嘴”直接啜飲,對少數需要吸管的杯型,店內提供紙質吸管。同時,該店還規定,採用自帶杯購買飲品的顧客可享受立減4元的優惠。

推進“限塑令”仍需各方努力

然而,記者在走訪中也發現,“限塑令”全面落地還存在不少現實阻礙。在城區多家農貿市場,受訪者響應“限塑令”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在某大型農貿市場的多個攤位前,記者觀察了近一個小時,很難見到自帶環保袋、菜籃子來購物的市民,每家攤位旁都掛着免費提供的塑料袋,顧客們大多是一邊挑選菜蔬,一邊就隨手在攤位邊扯下一隻塑料袋。付完錢後,攤主往往還會主動提供一隻大號塑料袋,把所有菜蔬裝在一起。一位攤主說:“大家都在這麼做,如果我的攤位不提供塑料袋,就沒有回頭客了。”顧客呂阿姨也說出了自己的顧慮:“青菜蘿蔔可以用菜籃裝,但是散裝豆腐、火鍋丸子之類的東西會‘流水’,只適合用塑料袋裝,更不要說水產品了。我覺得,日常買菜還是離不開塑料袋。”

同時,記者還發現,市民對於什麼是可降解塑料袋普遍沒有概念,從線下實體店到電商超市,市面上提供的塑料袋上甚少明確標識是否可降解。“我們沒有專門買可降解塑料袋,也不知道怎麼區分。”一名經營蔬菜的攤主說。

記者從南明街道綠色小屋瞭解到,在去年世界環境日時,他們組織居民響應“減塑挑戰”,發起爲期30天的“菜籃子減塑計劃”,居民們貢獻了不少買菜妙招,例如用搪瓷碗裝豬肉,用帶蓋飯盒買水產……儘可能少用、不用塑料袋。“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也會提倡、引導居民主動‘減塑’,養成更環保的生活習慣。”該綠色小屋負責人陳盼盼如是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