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說的,是關於廣東省雲浮市的最後一篇遊記。

之所以把它放在最後,是因爲我對這個東西不熟,查了一陣資料才下筆。

【讓人“一見鍾情”的瓶瓶罐罐】

遊雲浮博物館的時候,我在三樓展廳裏看了一場展覽。

描金繡彩的器具裝滿整個展廳,萬縷金絲織白玉,眼花繚亂。

這種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經常出現在近代影視劇裏。

在清代,它是頂級的家居奢侈品。

在我的心目中,它幾乎可以算做是廣東“最貴重的特產”。

明末清初,有個老外到香港度假,被那中西結合的樣式和圖案震驚,帶回國外之後,受到了歐洲皇室和貴族的追捧。

而普通家庭的歐洲人,買到這瓷器之後喜愛到不捨得使用,則把它作爲家居裝飾擺放在屋子裏,或者鑲嵌在框子裏,掛在牆上。

國畫工筆繪就的圖案,就像織在傳統瓷器上的華麗錦緞。

看似小小的容器,每一隻盤子都是一個故事,每一隻罐子都是一幅風景,讓人一見傾心。

它的學名叫做廣州地區釉上彩瓷藝術,它的全稱叫做廣州織金彩瓷。

人們通常稱呼它爲廣彩。

【廣東“特產”】

300多年前,廣州是我國最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之一,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貿易港。

其間來往的大宗貨物中,就有景德鎮的瓷器。

在廣彩還沒出現之前,先是有一個荷蘭人把西方人常用的器皿造型模具帶到中國,再把景德鎮人按照模具做出的中國瓷器帶去國外,賺了個盆滿鉢滿。

那個時候廣州人就發現,西式造型的瓷器,好賺錢。

到了康熙年間,聰明的廣東商人開始找畫師在景德鎮燒製的白瓷上畫畫。

隨即,外國人開始大批訂貨,廣彩成爲當時口岸上流通最多的商品之一。

得天獨厚的地理、海外貿易的繁榮,早早地就爲廣州成爲一線城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那時,廣州很多村鎮上都是大大小小的瓷器廠,養活了十里八鄉的幾代人。

直到今天,廣彩比較穩定的用色和畫風依然是基於西方人的審美習慣所形成。

所以它很復古,還帶着點兒“洋氣”。

到了晚清時期,歐洲人學會了燒瓷的技術,所以廣彩在歐洲的銷售路子就斷了。

但是賺錢這事情難不倒廣東人,他們把廣彩裝上了發往美國的貨船,又在美國掀起了“中國熱”,讓更多的外國人認識了這種廣東“特產”。

【清朝的頂級“奢侈品”】

廣彩之所以價貴,是因爲它做起來真的很費勁,一隻瓷器從開始燒製出毛坯到選擇合適的圖案再到被擺放到市面上,要經歷很多的工序。

在雲浮博物館,展示着簡單的廣彩繪制工具,和複雜色圖案繪製流程。

最重要的一個工序是底稿,好比“人生起跑線”,是決定性的步驟,通常由師傅完成。

之後就是大塊上色,這個步驟則由學徒來完成,也是練手的過程。

練着練着,三五年就過去了,自己的發展方向也差不多找到了。

一個人喜歡畫什麼、擅長畫什麼,實習過程中練就的手藝,將決定未來喫的是哪一碗飯。

就像張大千的山水、齊白石的蝦,作爲一名廣彩畫師,一輩子其實也就擅長畫一種東西。

龍飛鳳舞、鬥雞金魚、雄鷹蝴蝶、梅蘭竹菊、亭臺樓閣、山水風景……上百種圖案,各式各樣的斗方、錦地、邊角和組織,一生只夠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最後成型依然交由師傅,查缺補漏、修葉剪枝。

幾個步驟下來,廣彩圖案就變得凹凸有致,帶着稍許立體感,不同角度看起來有着不同的視覺感受。

對於擁有者來說,也是一種享受。

廣彩最大的特點,就是構圖非常飽滿。花鳥卷草、點線面、各類紋飾自由而靈活地將整個容器的表面塞得滿滿當當。

雖然密密麻麻,但是主次分明。

清朝的北方,廣彩被廣泛運用在皇宮的日常中。中式的圖案結合西方宮廷的色彩,嶺南文化與北方生活在小小的一隻瓶子上融匯碰撞。

乾隆年間是廣彩的鼎盛時期,能夠擁有一隻廣彩瓷器,如同擁有一件頂級“奢侈品”,同時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後記】

就像我們老祖宗燒製青花瓷的技術現代人無法還原,清代廣彩最鼎盛時期所常見的廣彩花卉繪製技術,如今能夠複製它的技師已幾乎絕跡。

自近代之後,廣彩便再也沒有了昔日的輝煌,只是題材更加多元化。

如今我們看到的廣彩,大概是幾百年來內容最豐富的時期。

這一次的雲浮旅行,認識了一個低調而清新的小城,還有小城博物館帶給我的“彩色”驚喜。

關於廣東的旅行還在繼續,接下來帶給大家的城市將是:湛江。

對廣東小衆遊感興趣的小夥伴,記得關注我,記得來看。

我是大紅姐姐,有聲電臺旅遊頻道主播,職業旅行玩家,專注小衆玩法,分享冷門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種態度,而是生活本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