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複雜功能機械腕錶,相信很多朋友都能說出萬年曆、三問、陀飛輪、追針計時這腕錶界的四大黑科技。而再簡單一點的複雜功能,如日曆、星期、星辰、響鬧、能量顯示、月相等,市面上也十分常見。除此之外,一些小衆不流行的實用功能,卻很少人知道。其中“時間等式”功能就是其中之一。那麼“時間等式”功能爲何流行不起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探究竟!

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便以太陽爲時間測量的基礎。在1815年,阿伯拉罕-路易寶璣被任命爲“法國皇家海軍御用精密時計製造師”,他和兒子打造出當時最爲精密的時間等式錶款。可以看出這個“時間等式”功能是何等重要,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具體指示出當地太陽的升起和日落時間。

日常我們都以24小時來製作鐘錶時間,但是這個時間僅僅是理想狀態下的情況。實際上會存在偏差,應該增加或減少15分鐘左右,但是爲了方便才統一爲24小時,也就是所說的“民用時”。也因此出現了”真太陽日”和“平太陽日”兩個概念。

平太陽日就是上面所說的24小時制,每天午夜的0:00作爲起算點,這其實是根據假想地球以太陽爲中心圍繞出的正圓軌道,所以一年一圈,每一天都均等。而真太陽日則是實際上地球圍繞太陽的真實軌道(類似橢圓的腎形)。起算點是每天中午的12:00,一天中太陽的中心連續兩次經過當地中午的時段。所以”真太陽日”和“平太陽日”的時間會有落差,比如,11月3日,平均太陽時比真太陽時的運行速度慢16分鐘,而2月12日,則要快14分鐘。平均太陽時和真實太陽時全年只有四天是時間完全相等。

因此很多品牌嘗試將平太陽時作爲計量依據的標準,來設計和製作“時間等式”腕錶,但是結果都不盡人意。

而在2004年,寶珀推出了Le Brassus系列的時間等式腕錶,不僅能指示正負時間等式差時,還有一根指針(尾端有一個太陽圖案)直接指示太陽實際太陽時,一根指針指示民用時的分鐘,在一個錶盤之上,就可以同時讀取兩個時間,十分清晰、直觀,讓人們重新認識了腕錶上的時間等式。

但由於地球上每一個緯度不同的地方太陽昇起、降下的時間都不一樣。對於赤道來說,因爲受到太陽直射,一年晝夜都是等長的,而離赤道越遠,晝夜長短的變化越大。

而我國處於北迴歸線附近,有明顯晝夜變化,春分與秋分晝夜長度一樣,夏至晝長夜短、和冬至晝短夜長。即使是真太陽日每年都會有些許差異,4月13日(春分)相差+0分1秒;6月11日(夏至)相差+0分1秒;8月29日(秋分)相差+0分2秒;12月25日(冬至)相差+0分7秒。

爲了準確顯示“日出日落”的時間,愛彼還專門打造了,全球250座城市各自的凸輪。由此可以見得,“時間等式”結構雖然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但是這個受限制太大了,因此很難普及開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