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去医院陪朋友打吊瓶,看到一位三十五岁左右的妈妈带俩女儿在医院,一个六岁左右,一个四岁左右,都是花骨朵儿似的小模样,只是稍小的有点病恹恹的没精神,看上去应该是发烧了。

妈妈把小女儿好好地安顿在候诊室的椅子上,摸了摸额头,又拿自己的风衣仔仔细细把小女儿裹好了拿起一本杂志开始看,这时候站在旁边的大女儿安静不住了,从自己随身带的小包包里掏出一本童书给妈妈:“妈妈,妈妈,你给我读嘛!”妈妈说:“不行,昨天晚上陪了一夜妹妹,现在已经很累了,只想休息会儿。”

大女儿走开了,但是几分钟后就在儿童候诊室的长沙发上又蹦又跳,然后拿自己的小眼睛往妈妈那里瞄,妈妈抬起头,有点生气的对大女儿喊道:“朵朵,别跳了,坐下来安静点,这是公共场所!”

安静了没三分钟,朵朵就又蹭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我想坐在你腿上行不行?”妈妈很不耐烦的说:“不行,你都是大姑娘了,妈妈现在很累,你自己安静地待一会儿行不行?”一边说,一边关切的拿脸贴在小女儿的脸上试试温度,然后拿起了杂志。

朵朵眨巴着眼睛坐在旁边,一转眼的功夫就又开始了:“妈妈我要喝水!”“妈妈我肚子疼想上厕所!”妈妈终于受不了了,很大声的叹了一口气,对小女儿说:“乖,你呆在这里别动,妈妈带姐姐上厕所,一会儿就回来。”然后带着闹腾不休的大女儿往卫生间方向走去。

相信很多妈妈都遭遇过跟这位妈妈一样的情况:半路上你遇到个老朋友想要聊几句,你跟你闺蜜讲个稍微长一点的电话,孩子缠着你不停的这那那这的提要求,让你不得安宁,这个时候你或许会跟这位妈妈一样:不耐烦、恼怒、后悔为啥带她出门、奇怪这孩子怎么越来越不懂事儿?

然而我要说的是:不要只顾着照顾自己的情绪,你要试着去理解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行为,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朵朵,以及很多孩子类似的行为都是在说:“妈妈,我想被你注意到,我想得到你的关注,我想参与到你们中间。”这些可怜见的小玩意儿只是觉得自己被冷落了。

爸爸妈妈知道吗?孩子烦人又淘气,可能只是想要得到你的关注!

在这种时候,爸爸妈妈怎样才能给孩子她所需要的恰到好处的关注,又不是纵容孩子、惯着呢?

首先,不停满足孩子的纷扰需求,跟着孩子团团转不是好选择,或者不耐烦、压根不理会孩子也不是,积极而理性的处理方式是倾听孩子,疏导孩子的情绪。

让我们回到医生的办公室,这位妈妈本来可以选择理解朵朵,妈妈只是照顾生病的妹妹,被冷落的朵朵认为妈妈爱妹妹更多,一个优秀的妈妈应该能灵敏的感受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在她闹个不停的时候,不是让她走开、让她安静、让她别烦,而是要积极引导她,说出自己的感受。

积极的倾听意味着进入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并猜测她可能会有什么感受。验证一下你的猜测是很重要的。妈妈可以说:“看到我给妹妹这么多关注,你可能很难受。你可能感到我没有爱留给你了。”如果妈妈猜对了,朵朵就会感到自己的感受得到了认可。在她承认妈妈猜的是事实时,她甚至可能会因为缓解了痛苦而哭出来。也就不在不停提要求了。

其次,家长可以通过合作让孩子参与,来得到有用的关注。

聪明的妈妈都应该学会这一招啊,妈妈可以让朵朵帮忙照顾生病的妹妹,给她一个有意义的角色,满足她的存在感,让她感受到自己的必不可少和价值,甚至妈妈可以让孩子给自己揉揉脖子,给妹妹讲个故事。当大人要求孩子们帮助和合作时,孩子们有时会非常体贴。这些选择会造成一种关爱的感觉和情感联结,而不是招致进一步的不良行为。

第三,家长还可以给孩子一个安慰的拥抱。

忘记孩子的行为,给孩子一个拥抱,告诉孩子妈妈很爱她,让她知道“妈妈很爱你,你在我的生活中很重要。”这比一切唠叨和说教的效果棒的多。

最后,让孩子学会自我安慰和自我愉悦。

没有人天生就会自娱自乐,鼓励孩子掌握这个技能,孩子就不会绕着爸爸妈妈的大腿转个不停。孩子们通常会期待大人能提供不断的娱乐和消遣活动,但如果大人这样做,孩子们可能就永远学不会如何打发清静的时间,或自己解决无聊的问题了。

要鼓励你的孩子学会自娱自乐——并且要认识到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和耐心的过程。要给你的孩子准备一些故事书,要让他玩拼图、做手工或其他安静的游戏。然后,当你的孩子寻求过度关注时,你可以说:“我爱你——我相信你有能力自己照顾自己一会儿。”这确实需要花时间,但是,一个能找到办法来打发空闲时间的孩子,不大可能要求大人为他们安排。自娱自乐的能力能让你的孩子受用终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