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临近,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已经进入到倒计时的状态了。今年的国庆和中秋撞到了一起,一次性放假8天!想来不少小伙伴们都会回家和家人团聚,这时当然少不了中秋佳节的必备品---月饼。

月饼的种类主要分为广式、京式、苏式和潮式这四种,发展到今天样式和口味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月饼都还是奢侈品。面粉、鸡蛋加糖做成皮,配上绿豆馅,抹上点花生油,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高级月饼了。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山东中糖公司门市部的月饼卖10元一个。10块钱这在当时可是个天价,当年一个年轻工人的月薪也就20元左右。一个月饼就能花掉半个月的工资,相当于现在的1500到2000元。

并且当时月饼的口感也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最为人诟病的就是月饼太硬了。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语病产业就开始出现。但即便如此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很多地方还是得凭票购买,实行限购政策。

直到8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月饼逐渐走向市场,人们已经可以卖到带铁盒包装的月饼。但这在刚开始也还是算比较奢侈的消费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进步,月饼才慢慢变成了我们的常规商品,逐渐走进百姓家。

近些年,除了传统的月饼厂商,比如广州酒家、美心月饼、元祖月饼等,一些新玩家也加入到了这个市场中来。其中就不乏星巴克、喜茶、元气森林、哈根达斯等咖啡茶饮品牌。百草味、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休闲零食品牌也来掺和了一脚。更有甚者,小米和网易云音乐,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也开始跟风。

一时间好像不做月饼,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为什么大家都在争相卖月饼,月饼行业到底有多赚钱?行业乱象频出,根源问题在哪里?

根据2019年中国月饼市场调查报告,2019全年,中国月饼销售额达到了196.7亿元。全年卖出了13.8亿国人月饼,平均一块月饼的单价是14.25元,基本上每个中国人都吃了一个月饼。虽然选择变多了,但是月饼市场的总体需求依旧还是很大。

就拿月饼界的传统厂商元祖月饼来举例,2019年元祖股份全年营收里,有四成都是来自月饼礼盒的售卖。全年就光是靠买月饼就赚了8.29亿元,增速接近20%,毛利率达到了65.85%,再创历史新高。而广州酒家、美心月饼等老牌月饼企业的毛利率,也都不低于60%。这样的毛利率水平,恐怕也只有白酒行业可以媲美了吧。

为什么月饼会买得这么贵呢?首先,我们都要知道,大多数人在除了中秋节这段时间外,其实是不太会主动去买月饼的。从月饼企业的历年财报数据来看,广州酒家、美心月饼等企业都是在第三季度,就基本完成了全年的大部分利润。

可以说是真正的开张吃一年,一年只卖一次。而且还不是刚需,竞争又激烈,这就给了月饼厂家以传承传统文化,大肆溢价的借口。

其次,月饼的原料成本也是真的高。水果、冰皮、鲜肉、蛋黄、莲蓉、各种各样的原材料,占据了月饼是生产成本的九成以上。再加上现如今月饼的花样越来越多,高端的月饼自然也需要昂贵的原材料。

除此之外,现在的月饼包装越来越精美,越来越花哨。似乎每年中秋都是对月饼企业的一场大考,考验着月饼厂商的包装设计能力。但这羊毛出在羊身上,包装的成本自然也会分到消费者的头上。此前曾有媒体报道,部分月饼厂商的包装成本甚至比月饼本身的成本还要高。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很多时候,月饼都不是留着自己吃的,而是拿来送礼的。给人送礼,讲究的就是一个体面,材料包装越高端,自然也就越有面子。同样价值的月饼,装进高档包装里的价格就能翻倍地卖。

虽然,国家早就对这种情况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但是还是有很多商家,在法律边缘疯狂试探。说白了,中国人讲究的就是面子,逢年过节送个礼,追求体面也没错。很多月饼厂家就是抓准了消费者的这种心态,钻了空子。

对于一些新兴的跨界品牌来说,月饼不仅毛利率高,能赚到钱,还能借此树立品牌基调,作为自己品牌的衍生品系销售,增加客户黏性。而他们也更懂得年轻一辈的需求心理,不仅推出了不少新口味的月饼,还玩起了跨界营销。

当你把月饼看作是一种品牌在中秋节的营销手段,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么多看似毫不相干的企业,都跑来做月饼生意了。

本文由BOSS说财经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平台、渠道,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