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爲發展落後的工農業,扭轉經濟局面,中央召開全國人民同心協力大發展、“比學趕超”學先進,這期間,先進典型人員不斷湧現,陳永貴便是其中之一,陳永貴是誰?他又有怎麼樣的故事呢?

陳永貴,1915年出生,山西省昔陽縣樂平鎮石山村人。少年時期因家庭貧寒,曾經七歲的他就開始給地主家放牛法賺錢養家。年少的經歷,鍛造了陳永貴剛強的性格,27歲那年,他被推選擔任大寨村“僞維持會代表”,不過當時生活在汪僞政府的統治之下,因此陳永貴過得並不如意。

抗日戰爭勝利後,陳永貴終於等來渴望已久的和平生活。不過蔣介石卻悍然發動了內戰,1946年,他參加了民兵,並前往支援前線。33歲時,經過當時大寨村黨支部書記賈進才的介紹,陳永貴加入了黨。1952年,經推薦,陳永貴擔任了大寨村黨支部書記。

擔任黨支部書記後的陳永貴,面對大寨村艱苦的生存環境,提出了“一定努力走出一條大寨人”的發展路的建設意見。無數日日夜夜,他帶領着全村老少,一擔一擔從山下挑土上山開闢梯田,針對大寨缺水的現象,他帶領村黨支部班子人員挖渠清溝、建設引水灌溉工程。一系列的措施下來,大寨村的農業很快就實現了高產、多收的目標。

不過陳永貴沒有滿足,他將第二個目標確定爲生態環境治理,一個十年的治山治水計劃形成,白駝溝在他的治理下成爲了一塊蓄水保肥、抗旱保墒的"海綿田"。那一年,大寨村村民家家戶戶都喫得飽飯了。

大寨村的蛻變被中央各大報紙爭相報道,主席得知這一消息後,親筆做了這樣一行批示“農業學大寨”。後來陳永貴將建設大寨的詳細情況寫成了報告,並在人民大會堂做了發言,他的事蹟很快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1975年,因他的突出表現,陳永貴被任命爲國務院副總理,成爲副國級幹部,因爲他的農民出身,陳永貴也被稱爲農民總理。不過,他始終保持着樸素的生活觀念,當國家提出要給他發工資時,他還拒絕了,同時還拒絕了國家給他安排的北京戶口,這樣難能可貴的品質值得人們去敬仰他。

1980年,陳永貴主動辭去了副總理一職,之後他一直生活在北京。晚年的陳永貴,在北京當起了一名農業顧問。1986年,71歲的陳永貴病逝,遵照他的遺囑,他的骨灰被安放在大寨。雖然陳永貴已去世,但以陳永貴同志爲代表的大寨精神,卻不會伴隨時間的推移而失去其價值,今天的我們更應該不忘初心,艱苦奮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