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湖北省大冶市保安鎮農科村,是上世紀70年代的移民村。在王能幹出任村支書前,由於盲目投資,農科村負債1800餘萬元。20多年來,全國人大代表、農科村黨總支書記王能幹帶領村民一心一意脫貧致富,把一個兩港三汊的灘塗地、四省八縣的移民村,建成了花香四溢的生態村和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全國人大代表王能幹(中)幫助村民發展養殖。攝影/戴忠益

一雙塑料拖鞋,褲腿高挽,滿臉黝黑,嘴脣乾裂泛白,雙眼佈滿血絲,7月15日,見到全國人大代表王能幹時,他正在湖北省大冶市保安湖湖口堤壩上巡查。

“今年汛情嚴重,保安湖水位高出村子4米多,一旦潰堤,村子就完了。”王能幹語氣中不無擔憂。

大堤是沿湖村民的“命根子”,大冶市政府組織巡邏隊,每隔2小時巡查一次。王能幹每天夜間巡邏,打着手電,淌着泥水,彎腰弓背,沿堤檢查蟻窩鼠洞有無管湧跡象。1500米的堤岸,巡查一趟需要1個多小時。   

“農科村3000畝良田,全村兩千多人幾十年辛苦建成的家園,就在這條堤後,拼命也要守住大堤!”從7月5日開始,王能幹一天24小時喫住在堤上,不敢有一絲鬆懈。

擔任保安鎮農科村黨總支書記二十多年,王能幹把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帶領村民增收致富上。

“農科村依靠全村人的勤勞、智慧,經過40多年的發展,全村428戶2020人只有12戶13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並且都於2016年脫貧。”談到脫貧攻堅,王能幹自豪地告訴記者。

全國人大代表王能幹(右)與羣衆一道檢查加固大堤滲漏點。攝影/戴忠益

01

“讓萬畝荷塘成爲村民的金飯碗”

農科村地處保安湖畔,至今還流傳着在上個世紀50年代,8個青年“一乘木犁一乘耙,一乘水車一頭牛”,讓荒灘變良田的故事。各地移民聞訊而來,1973年正式建村。

老一輩人艱苦奮鬥,上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農科村以推廣農業技術、發展社辦企業而聞名。之後,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社辦企業因盲目擴張上項目、管理不善而倒閉,一批高耗能、高污染項目最終被淘汰,村裏欠下1800萬元的鉅額債務。負債累累,人心浮動,農科村發展陷入困境。

1998年,王能幹接任書記一職。20多年來,王能幹帶着村民發展綠色農業、興辦企業,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王能幹從農科村過去的興衰變遷中意識到,振興農科村出路還在發展現代農業。“現在每家每戶哪塊地種什麼我都知道,只有這樣才能因地制宜實施項目。”王能幹自信地說。

農科村原來種水稻等糧食作物,市場飽和,價格起不來,每畝地的收益一般只有一千多元。經過實地調研,勘測試驗,王能幹決定在土肥水豐的土地上改種蓮子。

“剛開始的那幾年,收益並不高。到了2000年,市場需求旺盛,蓮子價格上漲,村民們的收入就上去了。如今,蓮子已經成爲家家戶戶的必種品種,成爲農科村的品牌。”王能幹介紹,現在僅靠種植蓮子每畝地一年的收益就有3000多元,同時,衍生而來的藕帶、鮮蓮蓬、小龍蝦等種養殖還能獲得每畝2000多元的收入,萬畝荷塘已成爲村民的金飯碗。

2015年,農科村先後建起40畝反季節大棚蔬菜基地、500畝水產養殖基地和3000畝生態旅遊基地“荷田公園”。從當年開始,年年舉辦荷花節、採蓮節,每年吸引遊客達20餘萬人,帶動了農家樂的興旺發展和青蓮苞、荷葉茶等系列農副產品的熱賣,爲村民走上“自主脫貧”道路創造了良好條件。2019年,農科村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萬餘元。

村民金勝利外出打工10多年,曾經在廣東省東莞市的一家制衣廠擔任部門主管。2008年返鄉創業,承包下50畝水田發展稻蝦混養項目,僅此一項收入近10萬元。同時,他在8米寬的田埂上種上當地特產“狗血桃”,每年年產桃子萬餘斤,收入再增幾萬元。桃樹下,還養了300多隻土雞,1.2元/個的土雞蛋供不應求。“2019年我家的純收入超過15萬元,不比在外打工差,還能就近照顧老人孩子。”金勝利高興地介紹。

今年汛期,金勝利放下手中的農活,主動跟着王能幹一起巡守大堤。他說:“爲了這個村子,爲了大家,王書記60多歲的人都上了大堤,我們年輕人這個時候在家,哪還能待得住?王書記做人做事亮堂,跟着他幹,我們願意。”

全國人大代表王能幹(右)與羣衆一道排除大堤管湧積水。攝影/戴忠益

02

“把村民當親人一樣看待”

1967年出生的農科村2組村民尤詩詞勤勞、樸實,農閒時外出務工,農忙時回鄉務農,一家三口原本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不料天有不測風雲,2007年初,他的右腿突然劇烈疼痛。醫院的一紙診斷書猶如晴天霹靂,打破了一家人平靜幸福的生活。

“醫生說是腿骨頭壞死,要截肢。”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尤詩詞說,一想到今後將終身與柺杖爲伴,不能勞動,成爲家裏的拖累時,忍不住大哭了一場,十分沮喪。

“你是家裏的頂樑柱,哪怕失去一條腿,是男人就要站起來!”得知尤詩詞患病後,王能幹第一時間到他家中慰問,鼓勵他樹立信心戰勝病魔。

手術後,在王能幹的多方奔走爭取下,政府免費爲尤詩詞安裝了假肢,並在他家專門安裝了康復訓練器械。王能幹每個月雷打不動至少去尤詩詞家裏走訪看望兩次,幫助他解決生活中的困難、爲他加油鼓勁。慢慢地,尤詩詞終於能夠拄着柺杖操持家務,妻子外出務工掙錢,家裏的生活逐步走上正軌。

女兒成家立業,外孫女活潑可愛,新生活的曙光初現。然而,命運總喜歡捉弄人,2016年,尤詩詞另一條腿的骨頭也壞死了,需要截肢。“雙腿截肢,我就成了個廢人,活着沒意思了!”接連遭受打擊的尤詩詞流露出輕生念頭。

“那段時間老尤心情特別差,在家裏發脾氣,還罵人、摔東西。”尤詩詞的妻子樂三紅說,當時真怕他做傻事。

“有黨和政府,不要怕,要堅強活下去!”王能幹一邊關心鼓勵,一邊幫他解決切實困難。尤詩詞一家被納入低保範圍,村裏免費爲他家做了屋頂防漏和牆體維修。

禍不單行,苦難再次降臨這個家庭。2018年,在服裝廠務工的妻子樂三紅檢查出肺癌,手術後喪失勞動能力,每月醫保報銷後還需要幾百元的藥費。怎麼讓這個多災多難的家庭扛過難關?

王能幹對尤詩詞家裏的事比自家的還上心。他一方面用足現有政策,積極與人社中心對接,協調安排公益性崗位,讓他能獲得固定工資收入;另一方面爲他家爭取到5萬元無息貸款,幫助尤詩詞與他弟弟合開一家電信寬帶安裝店,增加家庭收入。2019年,尤詩詞全家人均年收入達到12680元,最艱難的時刻度過了!

“他把我們當親人一樣看待,沒有王書記的幫助和鼓勵,我早就倒下了,不會像今天這樣重新站起來。”十幾年如一日的關心和幫扶,讓尤詩詞發自內心地感激村裏的“當家人”王能幹。

“脫貧致富路上不落一人,我是黨員,還是人大代表,羣衆的事就是我的事。”王能幹神情堅定地說出這句話。

全國人大代表王能幹(中)到村衛生站了解建設情況。攝影/戴忠益

03

“他的關心像一束光照亮了我”

以心換心,用情感人,讓鰥寡孤獨者不孤獨。王能幹不只是能幹,在他身上還有一種質樸的爲民情懷。

父親外出打工多年未歸且無法聯繫,母親改嫁後患重病,13歲的李海不是孤兒卻無依無靠。雖然李海不是王能幹的包保幫扶對象,卻是他一直掛心的人。

“這個孩子聰明、內向、自尊心強,要多關心、開導他。”在走訪日記上,王能幹鄭重地寫上這句話。每年寒暑假,王能幹都要與李海聊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幫助他解決問題,並鼓勵他自強不息努力學習。

2015年,李海被錄取進入大冶市職業技術學校讀書時,學費成爲攔路虎。按照相關政策,李海可以申報“雨露計劃”享受學費全免的優惠政策。但是長期缺乏父愛、母愛的李海異常敏感,擔心享受政策後被同學歧視,不願申報想輟學。

“王伯伯給我做思想工作,告訴我認真讀書改變命運纔是真正的自尊。”王能幹苦口婆心多次做工作後,李海申報了“雨露計劃”。“每當我迷茫、動搖時,總會想起王伯伯對我的關心和期待,他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讓我看到了前進的路。”李海刻苦學習,並於2019年考入黃岡職業技術學院汽車修理專業,人生進入了嶄新篇章。

“當幹部就要爲老百姓辦事,現在貧困戶喫穿不是問題,缺的是關愛和親情。低保戶、孤寡老人更需要溫暖,我們就是他們的親人。”王能幹說。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已經解決,現在的問題不是“有沒有”,而是“好不好”。爲了這個“好”,王能幹有事沒事總上門拉拉家常,問問情況,讓每個困難羣衆都有獲得感、幸福感。

今年6月底,王能幹來到80歲的獨居老人黃金枝家,一進門就關切地詢問道:“黃大姐,身子骨還好吧?家裏有什麼困難沒有?”

“身體還好,就是夏天到了蚊子多,想要裝幾個紗窗。”

王能幹馬上聯繫店家,之後給黃金枝打電話囑咐道:“明天就能裝上,不要出遠門。”

黃金枝的房子屋頂常年漏雨,臥室、廚房也沒有窗戶。2017年,村裏免費爲她家維修了屋頂、裝上了結實明亮的鋁合金窗戶,還將後院鋪上水泥,規劃了種菜、養雞場地。

“黨的政策是真好,王書記對我也是真好!隔段時間就來看我,他自己老孃90多歲,到我這裏比到他老孃家裏還多。”王能幹對老人的關心像陽光一樣,溫暖着老人的心,也讓老人心懷感激。平日裏有王能幹和村幹部關照,老人將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力所能及的事也不願麻煩別人,房前屋後打掃得乾乾淨淨。

今年端午節,王能幹代表村委會給村裏的貧困戶送去了鴨蛋、大米、綠豆糕等慰問品,黃金枝老人主動把一些慰問品分給左鄰右舍,老人發自內心地感慨:“王書記對我好,我也要對別人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