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电影《夺冠》(原名:中国女排)恢复上映了。

9月25日到9月26日,短短两天,票房破亿,可谓是不负众望。

有人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好的体育电影。

其中,巩俐饰演的郎平,再一次惊艳了!

“换上短发,戴上眼镜,手中拿笔,这不就是郎指导本尊吗?”

目视前方,犀利的眼神,展露着顶尖运动员才会有的杀气。

在黑暗的长廊里,留下的一个背影,让人有种穿越的感觉。

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写满了郎平的个人特色。

甚至连走路、微微驼背、身体微微后仰这些小细节,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众人惊叹不已:“真的太像了!”

难怪有人断言:“只有巩俐才能演出郎平的霸气和气场,这个角色,非她莫属。”

果然,别人最多是影后,而只有巩俐才是女皇。

这一次,凭郎平一角,让她的演艺生涯又添了浓重一笔。

演好一个人物,就要成为她

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哪怕是早已享誉国际的巩俐。

为了演好郎平,也要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

一如她所说:“当我接下一个角色时,一定要有一个比较长的准备过程,不会随便应付。”

因为完全不会打排球,巩俐一开始也担心自己演不好郎平。

于是,为了角色贴近真实,她开始体验生活,就像塑造其他经典角色一样:

曾经,为了拍《红高粱》,提前两个月去农村体验生活。

挑了3个月的水,左肩磨破了就换右肩;

拍《霸王别姬》,恐高的她,从四楼一跃而下,演绎了妓女从良的决心;

拍《归来》,为了真实演绎失忆症老人,去老人院,和失忆症病人一起生活了2个月;

拍《艺伎回忆录》,一个扔扇子的镜头,每天练习扔扇子2000下,勤勤恳恳地练习了5个月。

这一次,巩俐开启了一轮新的“沉浸式学习”。

去年8月初,跑到宁波北仑的中国女排训练场上,三天三场比赛,一场没落下。

不仅专注观看训练,还坐在台下一边看一边记笔记。

在酒店里放了一个排球,主攻、副攻、二传、自由人,每个位置都练。

除了每天练习,她会尽可能的跟排球在一起,出门时甚至还会亲排球一下。

“我不太懂排球,等我拿到剧本后,排球就不离手了,我要成天跟它在一起,和排球过日子。”

罗伯特·德尼罗曾说:“你想演好公众人物,不能只是扮演她,还要努力成为她。”

像巩俐这样一个“在工作上追求极致的完美主义者。”

无论多少岁,一旦遇到合适的角色,都会拿出20岁时的那股拼劲,全身心地投入。

“我不喜欢演重复的角色”,当面对不适合的角色,她也绝不留恋。

曾经,因为“人物设定太简单了,让我没有太多发挥的机会,那个角色太‘花瓶’了”,她拒绝过《007》的邀约。

要知道,那可是有些女演员毕生所望的角色。

可以说,女皇的内心强大,正是体现在,她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面对不想要的果断放弃。

如今,年过半百的她,褪去青涩,洗尽铅华,活得越发淡定从容。

从骨子里散发出的性感与自信,更是让她具备了睥睨众生的资本。

作为地地道道的一张“中国名片”,真的,没有人可以替代她。

玩真格的,就是“铁榔头”的霸气

“我郎平从来不装,我从来都是玩真格的”,仅这一句话,就能准确概括“铁榔头”的霸气。

郎平25岁从中国国家排球队退役,带着浑身上下的伤病。

本可以安居北京市体委副主任这一职,她却毅然决然自费去美国学习体育管理。

刚到到美国时,全部身家只有90美元。

她硬是为了省钱,天天吃最便宜的自制三明治。

5美元,花一星期。

为了凑学费,她给俱乐部打球,给十个夏令营当教练。

就这样死熬着读完了研究生。

1995年,受命于危难,重新执教国家队后,她又开始玩命。

重整阵容,优化训练方法,每个技术战术力求细抠到完美……

然而,过度透支身体的代价是,“脖子以下没一块骨头是好的。”

“整个髌骨都被拿掉了,一活动就是骨头碰骨头,疼得要命。”

“全身的关节没有一处是好的,晚上睡觉时,身体和床之间所有缝隙都要塞紧,否则会疼得难以入睡。”

“医生说我的心脏就像老人一样无力。”

郎平自嘲:"我已经可以发一个残疾证,而且不知道是几级了。"

后来,因为伤病实在是太重了,重到多次昏厥的程度。郎平于1999年初,不得不从国家队辞职。

可以说:郎平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女排史。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作家慕容雪村曾说:“对于那些倔强到底的人,有时老天也会网开一面。”

郎平就是这样一个倔强到底的人。

辛苦付出后,紧跟着是辉煌的战绩。

自1981年到2019年,中国女排一共夺得了十个世界冠军,郎平全程参与了其中八个。

郎平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世界最佳教练员”。

盛名之下,无惧争议

有一句话叫做“盛名之下,必有争议。”

郎平和巩俐,都曾因为国籍问题,被国人辱骂。

郎平学成后,在美国拿了绿卡,并买了房子。

但一句“祖国真的需要你",她放弃了20万美元的年薪,回国执教拿500元的月薪。

然而,不了解真相的吃瓜群众,却仍在传:"郎平回国就是为了钱。"

她带领中国女排重回世界强队后,回美国养伤一年。

为了和女儿有更多的相处时间,郎平接受了美国排协邀请,成为其主教练。

这一举动,在键盘侠的嘴里,却成了"卖国求荣"。

而当中国女排跌落到世界第八时,在又一句"郎平,祖国真的需要你!"的召唤下,郎平再一次毅然回国,带领中国女排两次重回霸主地位。

面对外界的质疑,郎平只淡淡回应:

我一直都是中国护照,我从没有想过入美国国籍。

我永远都是中国和中国女排的一份子。

不做舆论反驳,她只是用行动把热爱洒满这片热土。

巩俐也是。

因曾嫁给新加坡烟草大王黄和祥,巩俐随丈夫加入新加坡国籍,由此引来一片骂声,她并没有解释。

直到2018年台湾金马奖颁奖礼上,因有获奖者发表不爱国言论,巩俐在台下直接黑脸,拒绝上台颁奖。

这不叫爱国,叫什么呢?

一个表情,胜过千言万语。

一个行动,让抹黑者自动闭嘴。

无需过多解释,用行动证明了一切。“我不忠于事业,不忠于事业,我忠于我自己。”

郎平和巩俐的人生经历,足以打破一些人对女性的偏见:

她们并不会因为外界的眼光和质疑,就选择被迫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感情的世界里,巩俐从来不会委屈自己。

正当红时,巩俐遇到了那个最爱的人。

相爱八年后,她想要一段婚姻。

然而,她的满腔深情,只换来一句:“婚姻不过是一张纸,有什么重要的。”

心灰意冷下,她果断提出分手。

而当爱情再次来临,她仍愿意全盘付出。

53岁那年,她终于遇到了那个对的人——法国国宝级音乐人让·米歇尔·雅尔。

两人如胶似漆,甜蜜如初恋。走到哪里都是手牵手,任何活动都要一起出席,

相比于巩俐的事业爱情双丰收,郎平的家庭生活却是波澜不断。

郎平曾在自传里这样写到:

我努力做个贤妻良母,我热爱生活,我对生活尽到了责任了。

但生活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对和错所能概括的。

你尽力了,也未必能使生活美满如意,这比打球难多了。

做出回国执教这一决定,郎平付出的是牺牲和家人相处的代价。

对此,女儿白浪一度也有怨言:

我妈妈是女强人,她获得过非常辉煌的成绩,全世界有很多人崇拜她。

但我不喜欢女强人妈妈……

夫妻两地分居,感情也渐渐出现了裂痕。

出国第八年,她和同为运动员的丈夫白帆离了婚。

谈起爱人和孩子,郎平心里只有亏欠,“我对这个家付出得太少了。”

为了弥补,不错过女儿的成长,1999年郎平辞去了主教练职务,回到女儿白浪身边,陪她考上了斯坦福大学。

退役后放弃功名利禄,出国求学,和白帆结婚;

在国家需要时临危受命,和丈夫分隔两地,甚至离婚;

在女儿成长最需要的时候,回到她身边尽到为人母的责任。

三个人生转折点,三个异乎艰难的抉择。

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选择什么,放弃什么,都很难。

然而,即便承受着舆论的巨大压力,因为清楚自己内心所愿,绝不勉强自己。

郎平就是这样一个“自我认同感”很强的人。

对自我认同感强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选择了什么,而是选了想要的。

他们不会被外界的声音所裹挟,也不会因外界的质疑而摇摆。

因为外界认可是很不稳定的。把价值感寄托在别人身上,只会靠山山倒,靠人人跑。

巩俐也好,郎平也罢,闪闪发光的人生,无疑都属于那些听从了内心的声音,遵从自我价值的人。

只有遵从内心的需要,从喜欢和享受出发,听从自己才是王道。

忠于自己,才是终生浪漫的开始!

写在最后:

生于同一时代的两位伟大女性,走过倔强的年纪,抗过死磕的岁月,终于在《夺冠》中迎来了一场世纪相遇。

同样年过半百,却依然活得坚毅刚烈,没有因为年龄而失去光芒。

都是倔强、拼命,以及饱受争议,反而愈加璀璨夺目,盛气凌人。

有人说,中国新女性的精神,就是不惧逆水行舟,永远不给自己设限。

用新的巅峰,一次又一次地超越旧峰,登上人生和事业的一座又一座高峰。

女排精神,其实就是中国新女性的精神。

正如郎平所说: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

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