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法、以三國的聯合進攻下,剛剛推翻法魯克王朝建立共和的埃及政府已面臨亡國之險,千鈞一髮之際,兩個置身事外的超級大國強勢介入,讓這場結局本已明朗的戰爭嘎然而止。

二戰過後,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實力不在,美國和社會主義蘇聯憑藉着雄厚的實力各自形成了主導世界的兩大陣營,即北約和華約,他們雖然是敵對關係,但在英法以入侵埃及的問題上,態度竟出奇的一致。

當以色列數萬大軍橫掃埃及西奈半島之時,以色列總理本·古裏安收到了蘇聯政府的信函,其中有這麼一句:“你們的侵略行爲將使以色列能否繼續作爲一個國家存在而產生問題”。雖說打了幾場勝仗,但本·古裏安也不認爲小小的以色列就可以觸摸蘇聯的逆鱗,當即向表示,願意無條件接受一切停火協議。

英國首相艾登和法國總理摩勒也同樣接到了蘇聯的“問候”,對方在信中公然寫道:“如果擁有毀滅性武器的強大國家向英法本土進攻的話,那你們的結局又將如何?”

面對蘇聯的戰爭威脅,英法這一對紙老虎徹底慌了手腳,緊忙向他們的北約盟友美國求助,沒想到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卻告訴他們,如果你們不終止這場戰爭,將可能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

艾森豪威爾的話就是美國政府的態度,爲了叫停這場戰爭,美國不僅在外交層面向英法施壓,還在經濟上加以制裁,比如故意拋售英鎊導致英國貨幣貶值,否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英國的貸款,以及中止對英國的經濟援助。不過在回應以色列的時候,美國政府卻耍起了兩面派,一邊勸其撤軍,一邊繼續給對方提供軍火,直到埃及答應解除在蒂朗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對以色列的交通禁令。

作爲相互傾軋的兩大陣營,在第二次中東戰爭中,美蘇兩國爲何強勢插手?態度又爲何如此一致呢?其實這完全取決於兩國的政治需要。

1955年10月24日,蘇聯干涉匈牙利內政,並出兵佔領了對方的首都布達佩斯,從而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公憤,爲了挽回自己的國際形象,淡化匈牙利事件的不利影響,這才“仗義出手”阻止英法對埃及的侵略。另一方面,解除英法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也符合蘇聯在全球的戰略佈局。

美國雖然是英法以的盟國,但也不希望因此得罪所有的阿拉伯國家,更何況蘇聯的態度已經讓美國感受到了戰爭的危險,而且將英法勢力擠出中東地區,自己取而代之,也符合美方的利益。

最終在美蘇兩國的“調停”下,英法兩國被迫撤兵,徹底失去在蘇伊勢運河問題上的語話權,而以色列發動戰爭的目的只是爲了解除海上封鎖,現在目的達到了,自然會結束這場不義之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