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0月24日,經過討價還價,英法以三國最終確定了對埃及的聯合進攻方案,五天後,以軍4個支隊4萬5千人在總參謀長達揚的指揮下,向西奈半島的埃及守軍大舉進攻,第二次中東戰爭正式打響。

10月30日下午6點,英法武力威脅埃及政府,向其提出三項要求:1.埃以雙方立刻停戰;2.所有埃及軍隊撤至運河以西,而以色列軍隊則撤至運河東岸10英里處;3.英法派兵佔領福阿德港、伊斯梅利亞、蘇伊士城,隔離兩國軍隊,以保障運河安全。

戰爭爆發後,處於劣勢的埃軍憑藉地形頑強抵抗,使以色列軍隊舉步維艱,至於英法兩國的“最後通牒”,埃及總統納塞爾表示斷然拒絕,並命令駐守尼羅河流域和蘇伊士運河的防空部隊進入戰備狀態。

1956年10月31日下午,英法聯軍空襲了埃軍15個機場,使擁有250餘架作戰飛機的埃及空軍遭到重創。此外,英法海空軍也對埃及開羅、亞歷山大港、塞得港、伊斯梅利亞、蘇伊士城等地的經濟交通設施進行了狂轟濫炸,造成大量平民傷亡。

爲防止英法兩國佔領運蘇伊士河區,與以色列夾擊防守西奈半島的部隊,埃及總統納塞爾命令埃軍主力放棄西奈半島,迅速撤至運河區。看到埃軍後撤,以色列軍隊立刻發動突襲,卻遭到埃軍的頑強阻擊。至11月2日凌晨,埃軍主力全部撤出西奈半島,從而保存了有生力量。

1956年11月5日,在連續的猛烈轟炸之後,英法聯軍對埃及塞得港和富阿德港實施空降作戰,分別佔領了塞得港的加密爾機場和富阿德港的供水廠。次日上午,英法海軍炮擊了埃軍的防禦陣地,隨後兩萬兩千名海軍陸戰隊在塞得港和富阿德港登陸,企圖沿蘇伊士運河南下,但遭到了埃及守軍的頑強抵抗。

爲了抵禦英法的入侵,埃及政府通過廣播將對方傘兵的降落地點告訴民衆,號召他們拿起武器消滅敵人,保衛自己的家園。

在埃及軍民的拼死抵抗下,對蘇伊士運河志在必得的英法聯軍在塞得港陷入了苦戰,分兵南下的海軍陸戰隊也只向前推進了27公里,而以色列軍隊爲了攻佔西奈半島,同樣付出了慘重代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