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一个视频触动到了~

一个小男孩,放学一出幼儿园门口,就看见了来接自己放学的妈妈,既开心又想哭,想直奔过去,可被老师拉了回来。

等老师放行后,他迫不及待地奔向妈妈,强装镇定的表情渐渐失控~

紧紧搂住妈妈的脖子,带着哽咽的语气说:你第一...第一名来接我!然后,趴在妈妈肩膀上哇哇哭了起来....

原来,从孩子进入校园开始,“妈妈第一个来接我”,竟是他们最大的期待!

孩子为什么会对“早接”有这么大的期待呢,看看他们在幼儿园是怎样的状态!

从送去学校的那一刻起,就不想松开妈妈的手...

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家里最亲近的人都不在,瞬间慌了~

虽然老师和伙伴可以暂时转移意力,但心里还是想着妈妈!

孩子到陌生环境,妈妈不在身边,会产生“分离焦虑”,怕再也看不到妈妈了。

忍了一天,好不容易等到放学,所有的焦虑不安都在门口看到妈妈的那一刻释放出来。

焦虑和恐惧之下,父母的及时出现简直就是孩子的救命稻草!

如果放学后总是等不到来接自己的人,孩子会想:

妈妈答应好早点来接我的,为什么没有来?

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

妈妈是不是忘了来接我了……

有个网友留言:别说是一个小孩子了,我一个大人,也超喜欢有人等在门口接我的感觉,如果让我独自在门口等,那会让我有一种不被重视的感觉。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

心理安全感不是实体的房子或简单的亲缘血缘关系,而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

对孩子来说,放学的那一刻,结束了一天的煎熬,立马看见自己最亲密的人来接自己,就是他们找回归属感一种方式。

小时候“有人在门口等我”的笃定会变成长大后“在最需要的时候,父母一直都在”的安全感。

有的人会说:生性敏感的孩子才会在乎晚接,有些孩子天生心大,妈妈不来,也能开心地边玩边等。

才不是这样!

胡可的大儿子安吉是公认的有担当的“小男子汉”,但在《妈妈是超人》里,安吉也露出了脆弱敏感的一面。

一天安吉去上学,妈妈说好放学了就去接他,但因为要带小鱼儿去体检,耽误了时间。

等妈妈的过程里,安吉一直问老师妈妈怎么还没来。

看着小伙伴一个个接走,坚强的安吉终于忍不住哭了,在电话里他哭着对妈妈说:“我不想等你了”...

看到这,真让人心疼....

对于“晚接”所有的孩子感受都是一样的,只是有些孩子注意力转移得快,但并不等于他们没感受到伤害。

国外一项调查发现:

那些经常被最早接走的孩子,往往比其他孩子更加自信;

相反,那些最后被接走的孩子,他们往往比较内向,甚至有些自卑。

孩子虽小,但特别敏感,每次看到小伙伴一放学就能扑进亲人的怀抱,而自己却只能慢慢等待,巨大的失落感会淹没孩子。

有个朋友,有一天接到孩子班主任打来的电话:

你家孩子情绪最近有些低落,也不和同学交流,总是默默地坐在座位上发呆,希望你可以重视这个问题,抽时间早点接孩子。

从那以后,她不论多忙,都尽量早早在校门口等着,果然,一段时间后,孩子的沮丧不见了,性格也开朗自信很多。

孩子的思想很单纯,父母早出现,对他们来说,就是关注,就是爱。

长时间的等候,会让孩子的内心会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影响他们的性格。

为人父母,谁都想早接孩子,可是成年人的世界总是充满了“两难全”。

“放下工作养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确实有苦难言。

有几个小办法,可以减轻晚接孩子的不良影响:

* 委托家里其他人接时,要提前和孩子沟通

* 迟到的话,提前和老师沟通,让老师告诉孩子,回家后也要安抚孩子情绪,耐心和孩子解释理由

*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每周尽可能准时亲自去接孩子2-3次

接孩子这件事,不是只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对大人来说也是一样。

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一位80多岁的老人,患了阿尔兹海默症,有一天突然走丢了,民警打电话告诉她女儿:老人正在幼儿园门口呢。

女儿赶到后,问母亲:怎么跑到幼儿园来了。

没想到,母亲一句话让女儿当场落泪。

「接你啊。」

忘记了自己,忘记了世界,可还记得来接女儿放学。

原来,接孩子,不仅是孩子童年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所在,其实对父母来说也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看着孩子向自己狂奔而来的样子,牵着他的手回家,一路听他和我们聊各种烦恼琐事,一切的疲惫和辛苦都随风而去了。

仔细想想,孩子依赖我们的时间没几年,他们慢慢长大,总有一天会松开我们的手....

如此亲密的日子,过一天就会少一天。

当他们有一天不再需要我们的接送,不再黏着我们的时候,我们会无比怀念这段接送孩子上下学、听他们叽叽喳喳和我们分享烦恼琐事的时光~

不要错过了这段日子,好好珍惜,因为它不会重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