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枝頭燕雀的啁啾

夏夜稻田陣陣的蛙鳴

深秋雨夜拍打的滴答

隆冬風雪呼嘯的嗚咽

這些我們已然聽慣、不甚上心的自然之聲,對聽力障礙者來說卻是他們難以企及的鮮活世界。

今天,是國際聾人日。聽力損失及耳聾是全世界面臨的重大公共健康問題,位居全球疾病負擔排行榜前列。超過全世界人口的5%,也就是4.66億人,包括4.32億成人和3400萬兒童,患有殘疾性聽力損失。更重要的是,聽力損失不只是人們上了年紀以後纔出現,調查顯示4/5的聽力損失發生在人們40歲以前,其中90%的聽力損失可以通過現代的聽力矯正技術及手段來改善。

配個助聽器怎麼這麼難

8個誤區要了解

老年性耳聾是一種非常多見的感音神經性聾。由於聽力有用進廢退的特性,所以儘早佩戴助聽器,有助於延緩聽力損失的進程。國外一項研究表明,僅4.5%聽力減退者佩戴助聽器,89.3%老年性聾患者因爲各種原因並不願意佩戴助聽器。

誤區一:戴上助聽器怕招人注意

1.新技術已經使助聽器非常隱蔽了。

2.可以選擇隱藏在耳道中的耳道式助聽器。

3.可以選擇隱藏在頭髮裏的耳背式助聽器。

誤區二:聽力不好就是人體老化,不管也罷

1. 發現聽力下降,應及時進行聽力測試、明確診斷。

2. 合理選擇助聽裝置併科學驗配,配戴助聽器越早,效果越好。

3. 如果不對老年聽力障礙者進行聽覺干預,長期下去會加速聽覺功能退化,影響生活質量。

誤區三:好的助聽器價格要上千元甚至上萬元,不值得

好的助聽器看上去很貴,但音質好,而且是全自動的。生活質量提高了,這個付出是值得的。對於貧困的老人,國家還有幫扶政策,建議到當地殘聯申請幫扶。

誤區四:助聽器像是噪聲放大器,不但聽不清而且噪聲很大

現在的助聽器已經數字化,能夠降低噪聲,提升語音清晰度,但必須經助聽器驗配師專業驗配和調試,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誤區五:助聽器價格高,先戴一隻就好單耳驗配或雙耳驗配助聽器應因人而異。

雙耳聽力不好,應該雙耳同時配戴助聽器。其優點是能分辨左、右聲源方向,在噪聲較大的環境中選擇性聽取能力要高於單耳配戴助聽器。但雙耳配戴產生堵耳效應較明顯,讓人感覺不舒服,需要的適應期會較長。

誤區六:即使戴上助聽器也不能恢復正常聽力

助聽器只是幫你去聽聲音,再貴的助聽器也不能達到真耳朵的效果,所以大家對助聽器要有適當的期望值,並堅持助聽器適應性訓練,直到你慢慢接受這一助聽裝置,並發現它會給你的生活帶來很多方便。

誤區七:看見別人戴那種隱藏在耳朵裏的助聽器,覺得也想用

助聽器的外形決定了它的功率,完全隱藏在耳朵裏的助聽器,對一小部分人來說往往功率不夠用。應該根據自己的聽力情況和耳道情況,決定是否適合配戴某種助聽器。

誤區八:配戴助聽器,聽力會越來越差

不戴助聽器,聽力纔會越來越差;驗配助聽器後,可以減緩聽力下降的速度。除了佩戴合適的助聽器外,藥物治療也是改善聽力的一種方式。通過使用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的藥物,以及使用維生素A、E、D及複合維生素B,或者使用活血化瘀與開竅行氣之中藥、安神補心藥,以及內分泌製劑及脂蛋白溶解劑等,同時補充鋅劑、鐵劑等,老人的聽力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這個“小耳朵”不簡單

人工耳蝸5問5答

全球約有70萬聽障人士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術。人工耳蝸通過植入耳蝸內的電極直接刺激聽神經,將聲信號轉換成電信號傳入大腦形成聲音,從而幫助重度、極重度耳聾患者重獲聽力。北京同仁醫院1997年做了國內第一例兒童人工耳蝸植入。

01 問:植入人工耳蝸的最佳年齡是幾歲?

:最早期的人工耳蝸植入術僅針對具有一定語言基礎的成人患者。隨着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聽覺言語中樞的發育在5歲左右完成,3歲前是黃金期。這就解釋了爲什麼很多沒有語言基礎的長期耳聾的成人患者,植入人工耳蝸後雖然可以聽到聲音,但無法聽懂和理解語言。目前,我國以及大部分國家對人工耳蝸最低植入年齡的要求是不低於12個月,而部分國家如德國、澳大利亞等,則取消了對最低植入年齡的限制。

02 問:內耳畸形患者不適合做人工耳蝸植入術嗎?

:據推算,我國目前約有2000多萬致殘性聽障人口,內耳畸形患者佔先天性耳聾患者的20%。嚴重內耳畸形曾經是人工耳蝸植入的禁忌證。隨着植入技術的進步,臨牀發現部分嚴重內耳畸形的患者植入人工耳蝸後,依然可以使聽力獲得改善。因此,人工耳蝸的適應證在不斷拓寬,需要患者在術前與醫生充分溝通,共同決策。

03

問:市場上有不同品牌、不同價位的人工耳蝸,患者應該如何選擇?

:我國應用的人工耳蝸品牌主要有奧地利、澳大利亞、美國以及國產品牌。不同品牌的人工耳蝸植入體、電極和體外言語處理器都各有優劣,在選擇人工耳蝸時需要考慮諸多因素。人工耳蝸由體內植入體和體外語音處理器兩部分組成。對於植入體,體積、外形和材質等需要符合患者的身體條件。一般來說,體積小、厚度薄的人工耳蝸,能更好地貼附頭皮,不改變顱骨外形,同時減少對周圍血供的影響。尤其嬰幼兒患者顱骨比較小,頭皮比較薄,所以更應傾向於選擇輕薄的植入體。電極分爲不同的長度,應根據患者術前的影像來選擇合適的電極長度,同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彎電極、直電極或定製電極。

04

問:如果財力有限,可以只在一側耳朵植入人工耳蝸嗎?

:早期的人工耳蝸植入都是針對單側耳,而對側耳沒有任何干預措施。隨着對雙耳聽覺的深入研究,發現雙耳聆聽可以帶來更多優勢,如立體聲聽覺效果,能準確地進行聲音方向識別和聲源定位,提高噪聲下的言語識別能力,增加音樂中音高和旋律的識別,改善聽聲音質,同時減輕聽覺疲勞、延緩聽覺中樞功能衰退。此外,有研究表明,雙耳聆聽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刺激效果更好,可提高語言的發展水平。

05 問:人工耳蝸植入後,能達到正常耳朵聽音的效果嗎?

:人工耳蝸是通過電刺激產生的聲音,和正常人耳或助聽器放大聽到的聲音不盡相同,所以在人工耳蝸開機後,康復訓練也是很重要的環節,需要重新學習和適應新的聲音。

通常沒有語言基礎的嬰幼兒需要訓練2年~3年。即使有語言基礎的成人和老年患者,也需要6個月~12個月的康復訓練,才能達到一定的康復效果。

耳機太大聲 損失聽力不可逆

4個功能最好具備

前不久,一位20多歲的白領,因爲生日時和衆好友到KTV通宵勁歌嗨不停,隨後出現嚴重的耳鳴,聽不清聲音。經聽力檢查,發現他兩側耳朵高頻聽力下降,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且這種聽力下降不可逆轉。

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將近50%的12歲~35歲人羣,由於長時間和過度暴露於巨大的聲音環境中,包括通過個人音頻設備收聽音樂,而面臨聽力損失的風險。

國家職業標準規定,在85分貝的噪聲中暴露不能超過8小時,每增加3分貝,聽力損失的時間將減少一半。例如在88分貝環境中暴露4小時以上,就可能造成噪聲性耳聾。而很多手機、MP3播放器的音頻輸出最大功率在115分貝左右,很短時間的聆聽都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噪聲性聽力損失。

如果長時間播放高音量音樂,會加劇聽力損失風險。事實證明,通過耳機以接近最大音量連續收聽5分鐘,聽力就會受損。

噪聲性耳聾出現的前兆往往是耳鳴。通常情況下,噪聲對於聽覺系統的損害是慢性創傷,在聽力檢查發現聽力損失之前,一般會出現持續耳鳴。這個現象也被聽力學專家稱爲隱藏性聽力損失,極其容易被忽略,而往往持續耳鳴,後續會帶來高頻神經性耳聾及聽力下降。如何科學使用耳機?

爲保護聽力,應儘量降低音量,並應注意隔一段時間休息一下,建議每聽兩個小時應該休息一段時間。

2019年,爲預防11億年輕人的聽力損失,世衛組織—國際電聯標準建議個人音頻設備應包括如下保護聽力的4個功能:

1 “允許最大聽音量”功能

跟蹤用戶聽的音量和持續時間,並將其體現爲佔參考暴露量比例的軟件。

2 個性化信息

根據用戶用耳習慣產生個性化資料,告訴用戶他聽聲的行爲是否安全及有多安全,並根據該信息爲用戶提供行動提示。

3 音量限制功能

提供限制音量的選擇,包括自動降低音量和父母控制音量。

4 一般信息

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指導,使之在使用個人音頻設備時和在其它休閒活動中採取安全的用耳做法。

該標準既適合於在嘈雜的娛樂場所接觸音樂和其它聲音,也適合於通過個人音頻設備收聽音樂。

(來源:健康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