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合在一起,放假時間長,很多小夥伴都有外出旅遊的計劃。長時間戶外活動,做好防曬是必備功課。防曬,除了遮陽傘、帽子、口罩等必要的防曬工具,在防曬產品使用上,用防曬霜搭配抗氧化精華,可以給皮膚提供360度無死角防護。很多小夥伴知道這樣搭配,但不知道其中的原理,所以不怎麼重視。今天甄垚就分析一下爲什麼這樣搭配。

防曬劑的防曬原理

防曬化妝品的核心成分是防曬劑,通過反射、散射、吸收等方式,防止紫外線傷害肌膚。防曬劑可以分爲:無機防曬劑、有機防曬劑,通常又稱爲物理防曬劑和化學防曬劑。這種約定俗成的叫法並不嚴謹,後面我們再詳細談。

◆ 無機防曬劑

目前,各國允許使用的無機防曬劑有二氧化鈦(TiO2)、氧化鋅(ZnO)。這兩個成分剛開始作爲防曬劑使用時,受制於當時的技術水平,顆粒比較大,粒徑分佈寬,主要通過反射、散射的方式,屏蔽紫外線。防曬波段涵蓋UVA、UVB,防曬能力強,穩定性高。但缺點也很明顯,大顆粒無機防曬劑不但可以反射紫外線,還會散射可見光,塗在皮膚上,會產生不自然的泛白現象。無機防曬劑顆粒過大,塗抹感比較粗糙,使用體驗也不好。

隨着技術進步,無機防曬劑的粒徑可以做得很小,達到納米級。這時的無機防曬劑顆粒足夠細,比可見光的波長還要小,基本上已經不再散射可見光。塗抹在皮膚上,不會產生泛白的現象。這時的無機防曬劑,主要通過吸收作用,來屏蔽紫外線。

當紫外線照射到納米級無極防曬劑後,少部分被反射、散射出去,大部分被二氧化鈦或氧化鋅構成的微粒吸收。二氧化鈦或氧化鋅的電子受到紫外線激發,由低能軌道進入高能軌道,吸收紫外線(光能量)。大多數電子稍後會重新回到原來的低能軌道,釋放出熱能(紅外線)。無機防曬劑把紫外線(光能量)轉變爲熱能(紅外線)釋放,起到屏蔽紫外線的作用。

有少部分被激發的電子,會脫離電子軌道,投射到皮膚表面,與皮膚表面的物質(如水、和氧等)發生作用,生產活性氧自由基(ROS)。它會攻擊正常的細胞組織,使DNA螺旋結構變成直線結構,產生光毒性和光敏性,皮膚出現發紅、發炎、變黑、老化、粗糙等不良症狀。

爲了防止無機防曬劑表面電子脫離軌道,產生光毒性、光敏性,目前的無機防曬劑會在其表面包裹一層惰性防護膜(比如SiO2、Al2O3或其他有機物),或在其中摻雜其他金屬離子(Al3+和Co3+),防止紫外線照射下,電子脫離軌道,在皮膚表面形成大量活性氧自由基(ROS),刺激皮膚。

經過惰性成分包裹,還會有少量漏網之魚。如果日曬時間不長,產生的自由基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如果遇到國慶這種小長假,戶外活動時間長,皮膚長時間受到陽光照射,漏網之魚多到一定程度,就會傷害肌膚。這時候,抗氧化產品就有了用武之地。

強效抗氧化精華,可以及時撲滅這些“漏網之魚”形成的活性氧自由基,避免肌膚受到刺激。即使有少部分紫外線突破防曬霜構成的防護網,抗氧化精華也可以及時捕捉皮膚內部受到紫外線刺激產生的活性氧自由基(ROS),防止黑色素生成、轉移、沉積機制被激活,避免曬黑、色斑加重;抗氧化精華還能夠避免活性氧自由基(ROS)攻擊正常皮膚組織,避免皮膚紅腫、發炎、衰老。

◆ 有機防曬劑

大部分消費者可能會認爲,有機防曬劑通過化學反應,吸收紫外線,起到防曬作用。因此,有機防曬劑經常被被稱爲化學防曬劑,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

有機防曬劑在吸收紫外線過程中,並沒有發生化學反應。其防曬機理和無機防曬劑吸收紫外線類似,有機防曬劑的分子受到紫外線照射,分子吸收紫外線(光能量)由基態(n)被激發至較高的能態(π*),再由被激發的高能分子回到基態,吸收的紫外線(光能量)轉化爲熱能(紅外線)、可見光釋放出來,避免紫外線傷害肌膚,發揮防曬作用。

少部分情況下,外界紫外線足夠強,可能會導致部分有機防曬劑產生“光化學反應”,結構改變或者降解,喪失吸收紫外線的能力,光防護性迅速下降,產生光不穩定性。

還有部分激發態的分子與周圍物質相互作用,如防曬中的其他成分,空氣中的氧,或者皮膚活性成分如蛋白質、脂類,生成有害產物,產生光敏性。

有機防曬劑在吸收紫外線後,會以上面三種形式釋放吸收的能量。第一種情況不會刺激皮膚。如果是第二、三種情況,會給肌膚造成危害。這時,如果皮膚表面有抗氧化成分保護,可以有效清除活性氧自由基(ROS),和防曬劑發生協同作用,共同抵禦紫外線,保護皮膚不被傷害。

市場上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精華非常多,各種價位都有。如果是用來和防曬霜搭配,在戶外活動、旅遊時保護肌膚,建議選擇抗氧化效果強的精華,甄垚在《一個配方師對25款抗氧化產品深度分析》系列文章中,分析過25款產品,不知道怎麼選擇抗氧化精華的小夥伴可以翻出來看一下。

綜上,防曬化妝品和抗氧化精華搭配,可以發揮協同作用,增加防曬霜的穩定性,及時淬滅“漏網之魚”,清除自由基,給皮膚全方位無死角保護。特別適合長時間戶外活動、旅遊,接受陽光照射時間長的小夥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