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書法愛好者,在學習書法的過程,因爲各種原因吧,並沒有找老師指點;更大一部分是通過自己揣摩,摸索學習。

雖然我們說名家法帖就是最好的老師,但如何從中汲取養分,如何學習,這又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我們在關於臨帖那篇文章裏已經談到了如何去正確臨帖。其實我們臨帖的最終目的是爲了創作,通過臨帖進行大腦的理解與手的訓練結合。

但是許多書友呢,一翻開字帖就開始照着寫,一脫離字帖就不知道怎麼寫,或者字就是另一種模樣。

這是一個挺嚴重的問題,發現在一部分書友中存在的還挺多,這也是臨創過渡造成阻礙的一大原因。因爲你在對臨得時候看着筆畫結字都挺接近,但其實只是依樣畫瓢,字帖內在的精神氣質並沒有吸收到腦子裏。

所以在臨帖之前,有一個讀帖的環節及其重要。臨帖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取決於讀帖。

讀帖要求我們眼先行於手,這樣對於我們所臨習出來的作品才能夠有一個深入的觀察,發現問題,並有一個方向性的改進。從某種意義上講,讀帖甚至比臨帖更爲重要。

那麼,如何讀帖呢?

讀帖並不是說讀帖中的內容。我們可把讀帖分爲幾塊去掌握。

第一,瞭解法帖風貌的通讀。南朝齊王僧虔說:“神采爲上,形質次之。”我們首先要領會所臨的法帖整體的風格和精神氣質。然而名作的風貌不是一下就能領會。所以這一塊的通讀是長期進行,需讀、寫結合,平時也時常觀賞,一次比一次加深理解。

第二,對於通篇章法上的通讀。一幅名家作品就如同一套排兵佈陣完整的陣法,我們在整體上先有一個瞭解,對於書家在作品中的章法佈局,虛實關係,墨色變化,線條處理,氣息,節奏等各方面瞭然於胸。這在無形中也會影響到我們後期在創作時章法的佈局。

第三,對於結字的精讀。讀帖不單單要精讀單個字的結體,還需要把字帖中,相同的字找出來,對比它們在結構處理上的變化;也要把相同的部首找出來,對比如何在用筆時,通過不同的處理,使相同的部首也能出現差異化。熟練掌握這一塊讀帖習慣,可使我們在後期創作中,面對結字的處理時,避免單調,使造型更加豐富。

第四,通過字的外在形態精讀到書家在用筆時的動作。這也是最最重要,同時最被忽略的一點。然而掌握這一塊,卻決定我們能不能通過對書家用筆動作的借鑑,形成自己的用筆體系。還奠定了我們在後面創作中能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

讀帖的“讀”指的是揣摩、賞析。所以,我們不僅僅要“讀”自己所臨的那本帖,也要將範圍擴大到其他名家法帖,甚至當代人的優秀作品。通過大量的“讀”,增長眼界,拓寬思維。無形之中,也是對於自己書寫格局的一種開拓。

其實我們說,有的人,學書法有悟性,並不是說他們有過人的天賦。只是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正確的理解,對於法帖能夠細心揣摩。

所以如果不動腦筋不勤於分析讀帖,誤將糟粕當精華,錯誤當正確,自然就越寫越糟,下的功夫越大,出的毛病也就越多。

臨帖越來越糟糕,問題出在讀帖。如何讀帖?學會這四點就夠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