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有個神奇的國家,作爲一個面積不大、資源不多的島國,二戰之後遇到了不少的危機,但是每每到了人們以爲其經濟已經“無藥可救”之際,這個國家又神奇地浴火重生,就像希臘神話中的“不死鳥”一樣,這個國家就是日本。

雖然國土面積小,但是日本卻一直擁有凌雲壯志。即使是在美國通過《廣場協議》,令其“失去”二三十年之後,但如日本今仍穩坐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寶座。這也令人們開始思考:簽訂《廣場協議》之後,日本做對了什麼?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到《廣場協議》之後日本新的經濟發展戰略。1985年簽署《廣場協議》的日本,在1986年就開始轉變經濟發展思路——從出口導向型經濟轉向內需主導,着力於擺脫過分依賴出口的問題,爲該國發展“雙循環經濟”奠定了基礎。

出口、投資和消費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而所謂的“雙循環”經濟,就是強調由出口和消費共同拉動。1987年,日本着手製定了1988年至1992年經濟發展計劃,將中期宏觀經濟增速定爲4%,其中內需增長目標爲4.5%,出口爲-0.5%,走上“雙循環”經濟之路。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在美國的“整頓”下,日本開始賣慘,被認定“失去”幾十年之後,日本不再成爲美國的重點目標。2019年,日本突然限制對韓國出口3種核心尖端材料,世界才恍然發現,走上“雙循環”經濟道路的日本,原來這麼強大。

那麼,靠着“雙循環”經濟實現浴火重生的日本,其經驗對於即將走上“雙循環經濟”之路的中國來說,能帶來哪些啓示呢?

啓示一,要想提高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最重要的是實現產業升級。

從日本經濟轉型的結果來看,該國的內需得到極大的拉動。數據顯示,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最終民間消費增長率一直保持在55%這一高位上下。

在減稅降費、降低利率等一系列措施的推動下,日本居民對多樣化的消費和休閒娛樂生活的追求也日益增加,該國餐飲業、旅遊業、文娛業、醫療業和體育業等多個行業也因此得到了快速發展。

不過,減稅降費等積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其實只是一個“助攻”,要想真正拉動內需,其實還是得從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居民收入做起。否則,光憑政府一己之力,這種模式也維持不了多少年。

因此,產業結構調整,其實是日本刺激“內循環”的重中之重。從具體實踐來看,此後日本開始將經濟發展的重心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移。

要實現這一轉型,一方面,日本將石油、鋼鐵和造船等傳統制造業的規模縮減20%,從中“抽”出的人力物力,則轉移到新興產業之中。

另一方面,日本大力扶持電子通訊、計算機、服務、新材料、生物工程和航天業等高新技術產業,不少知名日企巨頭都紛紛從中低端產業改入這些更爲高端的“賽道”中。爲了保障人才供應,日本還大力支持教育科研工作。

這樣一來,日本經濟主導產業開始向高端產業轉型,產業附加值得到極大提升,居民收入自然也就得到改善,這纔是該國內需提高的真正來源。

更重要的是,實現產業升級之後,日本企業開始控制先進材料和先進製造設備等上游產業,同時也佔據了研發核心零件這一中游產業。掌握了科技創新能力的日本,開始在國際競爭中佔據重要的位置。

啓示二,採取審慎的貨幣政策,防範大型資產泡沫。

客觀來看,日本這場經濟轉型,也並非沒有瑕疵,否則日本也就不會陷入“失去的20年”這種可怕的經濟陷阱之中了。

爲了儘快拉動內需增長,日本大幅降低其基準利率,央行貼現率從1980年的9%下降到1987年的2.5%。有分析指出,在1985年到1990年期間,日本央行利率調整不夠審慎。

因爲相比於一次調整一般爲25個基點的美聯儲,日本單次調整的幅度普遍爲50個基點,最大爲100個基點。而調整幅度越大,對其決策準確性的要求也就越高。因爲一旦決策失誤,其對金融市場甚至整體經濟的影響,勢必也將加大。

(注:圖爲自1890財年以來日本政府債務佔名義GDP的變化)

不夠審慎的貨幣政策,最終給日本股市帶來了大量泡沫,並加劇其負債程度。而相比於提高居民收入,降息的做法對於釋放居民消費潛力、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並不大,反而加劇股市和房地產泡沫的膨脹,爲“失去的20年”埋下伏筆。

由此看來,要想推動“雙循環”經濟,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纔是根本,過度依賴寬鬆的貨幣政策,反而得不償失。只有通過適度的貨幣政策,輔以積極的財政、產業政策,並建立防範泡沫風險的預警機制,合理引導資本流動,使其流入實體經濟,纔有助於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避免大型資產泡沫的危害。


文 | 陸爍宜 題 | 黃紫鎵 圖 | 饒建寧、盧文祥 審 | 程遠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