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年,元朝大軍入侵江南之地,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也因此走到了末路,時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卻毀家紓難,散盡家中財產以此招募士卒勤王。

然而南宋滅亡已成定局,文天祥根本無力迴天,最終兵敗被俘,元軍感念文天祥的忠勇和才氣,百般勸說文天祥投降元朝均被其嚴詞拒絕。

後來元軍要求文天祥寫信勸降另外一位南宋抗元名將張世傑,文天祥卻奮筆疾書寫下了蕩氣迴腸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朝忽必烈劇照

但是鮮爲人知的是,文家本是南宋時期的大家族,到了文天祥一代更是人丁興旺,起兵抗元的除了文天祥之外,還有他的兩個弟弟文璧和文璋。

文天祥和兩個弟弟自幼便十分要好,三人一起寒窗苦讀多年,文天祥高中狀元后不久,文璧和文璋也相繼中舉入仕。

此後文天祥兄弟三人雖然各奔東西,但卻仍舊保持着密切的書信聯繫,文天祥常常在信中教導文璧和文璋要問心無愧、清正廉明。

文天祥劇照

文天祥贛州起兵時,特意上奏請求南宋朝廷批准,讓自己的弟弟文璧擔任副手,文天祥的請求很快便獲得准許,自此文天祥兄弟二人開始並肩作戰,共同抗擊元軍。

但是戰事爆發不久,後方便傳來消息稱,文天祥的祖母因爲年事已高在家中過世,文天祥和文璧二人悲痛欲絕,但是礙於前線戰事緊張,文天祥無法輕離。

後來兄弟二人商議,由文璧獨自回家守孝並祭奠祖母,而文天祥則繼續留在一線繼續抗元,文璧等到家中事務安排妥當後再返回前線與文天祥匯合。

文天祥劇照

不過令文天祥和文璧沒有想到的是,文璧剛剛返回便被南宋朝廷任命爲惠州知州,文璧無奈之下只好將文氏家眷全部接到惠州,以免遭受戰亂之苦。

祥興元年,文天祥在廣東兵敗被俘,次年崖山海戰宋軍慘敗,南宋丞相陸秀夫負幼帝投海,南宋就此滅亡,文天祥也失去了效忠的唯一對象。

南宋滅亡之後,文天祥依然寧死不屈,但是文璧和文璋在惠州與家人經過一番商議之後決定投降元軍,以此來保全文氏一家老小。

元軍劇照

文璧和文璋開城投降後便辭官歸隱,然而元朝卻並不打算就此放二人離去,數次下詔書要文璧到元大都接受封賞,很快文璧便被任命爲臨江路總管兼府尹。

而且元朝還特別准許文璧去探望已經被關押許久的哥哥文天祥,二人見面之後文天祥得知文璧已經投降元軍百感交集,寫下了一首詩。

“去年別我旋出嶺,今年汝來亦至燕;弟兄一囚一乘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憐骨肉相聚散,人間不滿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橫蒼煙”。

文璧劇照

從詩中可以看出,文天祥雖然感嘆命運無常,但是卻沒有怪罪弟弟文璧投降的意思,而且此後文璧和文天祥也一直保持着書信往來。

實際上文天祥之所以沒有怪罪文璧變節投敵,原因已經在家書中寫明“吾以備位將相,義不得不殉國;汝生父與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

從文天祥的家書中可以發現,在文天祥看來自己作爲南宋宰相以身殉國乃是分內之事,而文璧等人卻無需如此,自古忠孝難兩全不過是各行其志罷了。

忽必烈劇照

但是文璧降元一事雖得到了文天祥的諒解,卻沒有逃過悠悠衆口的責難,元代之後很多人文人都用文天祥兄弟爲例,怒斥文璧和文璋二人賣主求榮。

清朝乾隆皇帝曾憑藉文天祥等三兄弟“子不知終弟受職,應難地下見其兄”,認爲文璧和文璋百年之後應無顏面對文天祥。

參考資料:《南宋全史》、《南宋書》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