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到《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再到《隐秘的角落》里的朱朝阳,主角的性格缺陷和悲惨境遇,总是能引发大家对原生家庭的讨论。

本期,所长与三位挣扎于原生家庭的受访者聊了聊,他们到底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受原生家庭影响的不止上面这三位朋友。在社交媒体上,“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怎样降低或完全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摆脱原生家庭造成的人格缺陷?”等沉重话题背后,隐藏着太多的心酸往事。

有人说,自己从有记忆以来就不是一个开心的人。因为在父亲眼里,买玩具就是浪费钱,是愚蠢的行为。从小自己就学会了隐藏喜好,装作对什么都不在乎,因为害怕被别的小孩子看不起。

也有人说,自己从来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过正面评价。总是被批评长得不好、身材不好、学习也不好。极度的不自信和敏感让她对身边朋友有强烈的边界感。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中写道:父母在我们心中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

这些来自原生家庭的种子,融入了我们的血肉,其实很难说拔除就拔除。但从这三位受访者的故事中也能看到,不管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我们才是自己的塑造者,拥有人生的选择权。

与其说是要与原生家庭达成和解,不如说,我们要与童年的自己达成和解。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作 者 | 郭雅琼

设 计 | 戚桐珲

编 辑 | 小 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