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七歲的康熙繼位,但皇權由四大輔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掌控,所以在朝廷上,皇帝形同虛設,輔臣相互爭鬥。對中原地區,輔臣們堅持滿清至上,推行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措施,以至於各地怨聲載道;三藩擁兵自重,割據一方,與朝廷分庭抗禮;西北準噶爾,日益做大……康熙親政後,舊問題沒有解決,新問題又接踵而至,奪回皇權成爲康熙面對的首要問題。

康熙六年,首輔索尼去世,鰲拜剷除了蘇克薩哈,因此讓鰲拜等人“今日歸政於皇上,明日即將蘇克薩哈滅族”的陰謀得逞。就這樣,在朝堂上,只剩下鰲拜與遏必隆兩位輔政大臣。

然而,遏必隆不僅缺少主見,並且是典型的兩頭草,一邊與鰲拜“曖昧”,一邊又不敢得罪康熙。於是,鰲拜仗着自己的勢力,多次欺負康熙,“班行奏章,鰲拜皆前列”。即便當着康熙帝的面,鰲拜也敢大聲吆喝羣臣,完全無視君臣之禮。更讓康熙氣憤的是,在康熙八年的新年朝賀典禮上,鰲拜竟然公開穿着黃袍,僅僅頂戴與皇帝不同而已。

多年來,鰲拜廣佈黨羽,打擊對手,以下屬對自己的忠誠度決定榮辱升遷。他雖是輔政大臣之末,卻通過權謀,將朝政操控於自己之手。對於鰲拜的專橫跋扈,朝野有目共睹。康熙親政後,對鰲拜深惡痛絕。與此同時,熊賜履對朝政直言不諱的批評和要求康熙崇尚漢族禮儀的建議,對鰲拜公開指責,使少年康熙決心擺脫輔政大臣的掣肘,準備有計劃地清除鰲拜集團。

另外,鰲拜作惡多年,對手也不少,這就促使各種反對力量開始集結到康熙周邊。考慮到顧命大臣名重一時,且鰲拜耳目衆多,公開捉拿容易引起事變,因此,尋找有利時機以及合適的捉拿方式成了君臣對決的關鍵。

康熙八年春,鰲拜稱病,康熙親自登門慰問,走到牀前,竟見一把鋒利的腰刀。按照清朝的規定:大臣面見皇帝,身邊不允許攜帶任何兵器。由此可見,鰲拜壓根沒有把康熙放在眼裏。不過,康熙見狀不慌不忙地說:“刀不離身,這是滿洲勇士的習慣,沒什麼大不了。”離開鰲拜府邸,康熙連忙召見索額圖商議。

索額圖是康熙倚重的外戚,從康熙八年起,他便多次以下棋的名義被召入宮商量對策。索額圖召集一羣身強體壯的滿洲上三旗貴族子弟組成了善撲營,在宮中練習布庫遊戲,康熙則在一旁“圍觀取樂”,即便鰲拜入宮面奏,也不做迴避。而實際上,善撲營既是準備用於擒拿鰲拜的格鬥對,又是保衛康熙的侍衛隊。然而,鰲拜絲毫沒有察覺,他還以爲康熙貪玩。在行動前,康熙已經不露聲色地以各種藉口將鰲拜的關鍵親信派往各地。

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鰲拜有事入宮上奏,康熙對身邊年輕的庫布說:“你們都是我的心腹衛士,那麼你們是敬畏我還是敬畏鰲拜?”大家紛紛表示,只忠心於皇帝!接着,康熙便將鰲拜的罪狀和盤托出,命令這羣庫布立刻捉拿鰲拜。於是,康熙將庫布安排在進宮大門的兩廂,當鰲拜大搖大擺地走了進來,康熙大聲喊道:“來人,把這個逆臣給我拿下! ”

突然,一羣少年蜂擁而上把鰲拜圍住,有的扭他的胳膊、有的擰他的大腿、有的摟住他的脖子,還有的抱住他的後腰。起初,鰲拜以爲康熙跟他開玩笑,後來才發現形勢不對,馬上奮勇頑抗,但是爲時已晚,畢竟這批少年是經過專門訓練過的,並且人又多,鰲拜又年老力衰,不一會鰲拜就被他們用繩子綁住。

就這樣,一個目無君上,囂張跋扈的權臣,被一羣小哥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捉拿歸案。據現在很多清史專家推測,擒拿鰲拜這一重大決策,康熙很有可能是自己做出,並未向孝莊太后或其他大臣透露。

抓住鰲拜的當天,康熙便親自列舉鰲拜集團的種種罪惡,並下令刑部逮捕其黨羽。衆大臣以鰲拜所犯之罪重大爲由,擬將他革職立斬。在事實面前,鰲拜無話可說,只希望康熙能夠開恩免其一死,於是,他當着康熙帝的面脫下衣服,自見身上傷痕累累,原來這些傷痕都是他之前救皇太極時留下來的。最後,康熙看在他爲官多年,又爲大清立下赫赫戰功的份上,免其一死,將他終身圈禁。

總結:康熙這位青年帝王,在親政兩年後,徹底剷除了鰲拜集團,成功地向外界顯示出帝王膽略,爲強化皇權贏得時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