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倪匡先生曾評論黃蓉道:

倪匡先生作如此評價的理由有三:

其一,黃蓉被父親黃藥師責罵後,不是低頭認錯,也不是與父親爭吵,而是採取了最激烈的手段──離家出走。她全然不念父親平日對自己的關愛,甚至已遠行至張家口,對父親仍然憤恨難消。

其二,在王處一受重傷時,黃蓉對其傷勢滿不在乎。

其三,到趙王府爲王處一盜藥時,爲了逼問藥物所在,黃蓉不惜將管家的右臂臂骨扭斷。

表面上看,黃蓉的確任性恣意,但若因此評論她冷血,乃至“天性涼薄”,就太過嚴苛了。

黃蓉劇照

黃蓉之父黃藥師有晉人遺風,其人非湯武、薄周孔,厭惡世俗禮法。他在注重禮教的當時(宋代),顯得那麼格格不入,因此得了“東邪”這個渾號。

既然如此,黃藥師自然也不會以世俗禮法來約束自己的女兒。

他雖然認同“忠孝乃大節所在”,但心中自責妻子早逝實爲自己所累,致使女兒自小失恃,加上黃蓉相貌酷似亡母,在補償作用與移情作用的雙重影響之下,除了對女兒加倍憐惜,更將對妻子的愧疚一併補償在女兒身上,對黃蓉愈是多了幾分嬌寵縱容。

因此,黃藥師與黃蓉這對父女間的相處,似是朋友多過父女,甚至在二人發生爭執時,黃藥師往往是落於下風的。

桃花島與世隔絕,島上除了黃藥師父女之外,只有一羣又聾又啞的“啞僕”,黃蓉沒有年齡相近的玩伴,也沒有接觸到主流社會價值觀的機會。

也就是說,在黃蓉負氣離島之前,與現實社會的互動幾近於零,其社會化與人際關係的發展程度是相當低的。

綜上所述,黃蓉身上諸如無法原諒別人、缺乏同理心、不能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等性格特點,都是因此而起的。

黃蓉劇照

在遇見郭靖之後,黃蓉的價值觀慢慢開始有了改變。

黃蓉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男人——黃藥師與郭靖——個性正好處於兩方極端:黃藥師任性率真、恣意而行,處理事情以自身喜惡爲先;而郭靖卻有着捨己爲人的個性,寧可人負我,不可我負人。

黃蓉15歲以前,人格發展主要受父親黃藥師影響,但當她踏入江湖並遇見郭靖之後,她的道德感與價值觀便開始被郭靖潛移默化,逐漸迴歸社會主流。

郭、黃二人在張家口初遇時,郭靖不但對黃蓉無理取鬧式的揮霍金錢不以爲意,反而還解衣贈馬,對她關懷備至,令黃蓉深受感動,從此情根深種。

黃蓉劇照

隨後,二人的第一次價值觀衝突,出現在“於舟中商議爲王處一取藥”之時:

王處一重傷,郭靖遍尋傷藥不獲,心急如焚;而此刻,黃蓉卻表現得事不關已,在這緊要關頭還拉着郭靖遊湖賞景,甚至說出“那就讓他殘廢好了,又不是你殘廢,我殘廢”這般的風涼話,讓好脾氣的郭靖也忍不住“臉上已現怒色”。

黃蓉何其聰明,怎麼會察覺不到郭靖的反應?因此,她十分明白,如果自己不收斂,這個傻小子恐怕會和她分手!所以此後黃蓉的行爲明顯“好”了許多。

換言之,黃蓉此時已敏感地察覺到郭靖不喜歡她那承襲自黃藥師的、以自我爲中心的觀念,因而開始有意識地改變自己,以符合郭靖的價值觀。

穆念慈劇照

如此也就能解釋,爲何在面對兩個與郭靖有婚約的女子——穆念慈和華箏——時,黃蓉的態度卻是截然不同了。

在知道丘處機有意完成楊鐵心遺願,撮合郭穆兩人婚事後,黃蓉一見到穆念慈便出手將她打倒,要她立誓不嫁郭靖方肯罷休;但在見到華箏時,她先是“傷心欲絕”,繼而“嘆了口長氣”,最後更在父親掌底救下了這個情敵。

這正是黃蓉道德觀逐漸被郭靖同化之明證。

隨着年齡增長,黃蓉的刁蠻之氣漸減,雖然偶爾仍會說氣話、使小性子,但整體而言,性格仍是趨向沉穩識大體,且越來越有捨己爲人的俠義風範。

楊過與小龍女劇照

例如,金輪法王與楊過、小龍女打鬥之時:

黃蓉雖因楊康之故而不喜歡楊過,但見楊過捨命相救,縱然自己內息不調、無力相助,楊過與武氏兄弟又極力勸她先行離去,可黃蓉仍堅持在旁掠陣,希望自己能在關鍵時刻對楊過有所助益。

楊過劇照

又如,在國家安危、民族大義之前,她的道德觀確然已經提升到了和郭靖同樣的高度:

作者雖未明筆寫出郭靖與黃蓉兩人的結局,只借後人之口道出兩人在襄陽城破之日雙雙殉國的悲壯事蹟,但對郭靖與黃蓉而言,能與耗費半生心血守護的襄陽城共存亡,爲民族大義而犧牲,也的確是求仁得仁。

金庸武俠作品中武功高強的女性角色不在少數,但若以“爲國爲民,俠之大者”作爲標準,黃蓉無疑是衆女俠中的第一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