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之间再起战端,给中东和高加索局势增添了更多变数。亚阿两国的矛盾由来已久,其中,纳卡地区是两国争夺的焦点之一。纳卡,全称“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位于外高加索区域,面积4400平方公里。苏联建立之前,纳卡由于具备较佳的战略价值,而先后被罗马帝国、波斯萨珊帝国、奥斯曼帝国、波斯萨法维帝国、沙皇俄国等强权统治。各方势力的反复争夺,导致纳卡的归属问题日趋复杂。

1917年十月革命后,在协约国资产阶级的干涉下,外高加索各族脱离俄国而独立,当地的早期苏维埃组织亦遭破坏。此后,经年累积的族群矛盾,却导致了民族和宗教冲突的频发。阿塞拜疆的木沙瓦特分子、亚美尼亚的达什纳克党人,均视对方为“眼中钉”,并大打出手。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外高加索地区的战乱一直未能停歇。其中1920年纳卡地区的兵乱,直接导致3万亚美尼亚人罹难,首府舒沙城也化为废墟。

直到苏维埃政权稳定全国局势后,包括纳卡在内的外高加索地带,才获得了和平与安宁。苏维埃政权依照民族平等原则,让阿、亚、格等族建立了各自的民族加盟国,同时又调拨大量物资,对他们进行援助。例如在1921年,苏维埃中央向外高加索拨款800万卢布,其中350万卢布用于援助亚美尼亚。然而,在国土划分问题上,苏联却未能完全按照民族分布界限。纳卡地区以亚美尼亚人居多,苏联却将其划分给阿塞拜疆,由此为后世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亚美尼亚的达什纳克党残余分子,以及流亡海外的资产阶级头面人物,一直对纳卡地区的归属耿耿于怀。与此同时,阿塞拜疆的沙文主义者们,也对亚美尼亚人持敌视态度。苏联的建立,只是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两族间的矛盾,却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一隔阂。当然,在苏联管辖的大部分时期,由于国家中央集权强大,综合国力雄厚,各族百姓日子也过得去,所以亚阿两国并没有发生大的冲突,纳卡地区也保持着安宁。

但80年代以后,这种稳定的局面却被打破了。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中央开始倡导“民主化、公开性”等原则,推行“新思维改革”,这导致被掩盖已久的民族矛盾重新浮出水面。与此同时,苏联在冷战中逐渐趋于下风,经济发展停滞,对局部地区的管控能力遭到削弱,这就进一步激化了民族间的对立。西方阵营的“和平演变”,在“攻陷”苏联高层的同时,也在“攻陷”各民族、各加盟国的头面人物。在此情况下,纳卡地区的局势骤然恶化。

1988年2月,由亚美尼亚人组成的纳卡州苏维埃,要求将纳卡划归亚美尼亚加盟国管辖。这个主张自然遭到了阿塞拜疆的拒绝,但却深受亚美尼亚支持。同年6月15日,亚美尼亚苏维埃通过决议,同意接收纳卡。亚美尼亚人甚至决定,让该地区放弃“纳卡”这一外族名称,而改用“阿尔察赫”这一本族名称。纳卡的争端,导致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加盟国关系急剧恶化。与此同时,苏联由于改革步入歧途、高层指挥失误,而只是简单地宣称“纳卡仍属于阿塞拜疆”,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苏联国家机器的权威已经被明显削弱,因此,亚、阿两族的民众,不顾苏联的禁令,而擅自组成准军事部队,相互攻伐。1988年12月,亚美尼亚发生大地震,当地政权趁机向苏军中的亚美尼亚族官兵发起宣传,号召他们“回国参与重建工作”。与此同时,阿塞拜疆也在以各种优惠条件,吸引本民族官兵回国。在此基础上,纳卡地区冲突进一步升级,罹难人数也不断增加。直到1990年,苏联派军队进驻外高加索,纳卡形势才稍稍稳定。

但好景不长,1991年12月,苏联彻底解体。在苏联解体、传统秩序崩溃的背景下,纳卡地区的各种矛盾最终全面爆发。1992~1994年,亚阿两国围绕纳卡归属问题,进行了多次局部战争。90年代后期,亚阿双方虽然短暂实现了停火,但双边对立依然严重,这就是苏联解体所引起的后果。

参考资料:《苏联民族国家建设史》、《苏联兴亡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