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之間再起戰端,給中東和高加索局勢增添了更多變數。亞阿兩國的矛盾由來已久,其中,納卡地區是兩國爭奪的焦點之一。納卡,全稱“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位於外高加索區域,面積4400平方公里。蘇聯建立之前,納卡由於具備較佳的戰略價值,而先後被羅馬帝國、波斯薩珊帝國、奧斯曼帝國、波斯薩法維帝國、沙皇俄國等強權統治。各方勢力的反覆爭奪,導致納卡的歸屬問題日趨複雜。

1917年十月革命後,在協約國資產階級的干涉下,外高加索各族脫離俄國而獨立,當地的早期蘇維埃組織亦遭破壞。此後,經年累積的族羣矛盾,卻導致了民族和宗教衝突的頻發。阿塞拜疆的木沙瓦特分子、亞美尼亞的達什納克黨人,均視對方爲“眼中釘”,並大打出手。蘇俄國內戰爭時期,外高加索地區的戰亂一直未能停歇。其中1920年納卡地區的兵亂,直接導致3萬亞美尼亞人罹難,首府舒沙城也化爲廢墟。

直到蘇維埃政權穩定全國局勢後,包括納卡在內的外高加索地帶,才獲得了和平與安寧。蘇維埃政權依照民族平等原則,讓阿、亞、格等族建立了各自的民族加盟國,同時又調撥大量物資,對他們進行援助。例如在1921年,蘇維埃中央向外高加索撥款800萬盧布,其中350萬盧布用於援助亞美尼亞。然而,在國土劃分問題上,蘇聯卻未能完全按照民族分佈界限。納卡地區以亞美尼亞人居多,蘇聯卻將其劃分給阿塞拜疆,由此爲後世的衝突埋下了隱患。

亞美尼亞的達什納克黨殘餘分子,以及流亡海外的資產階級頭面人物,一直對納卡地區的歸屬耿耿於懷。與此同時,阿塞拜疆的沙文主義者們,也對亞美尼亞人持敵視態度。蘇聯的建立,只是在某種程度上緩和了兩族間的矛盾,卻未能從根本上消除這一隔閡。當然,在蘇聯管轄的大部分時期,由於國家中央集權強大,綜合國力雄厚,各族百姓日子也過得去,所以亞阿兩國並沒有發生大的衝突,納卡地區也保持着安寧。

但80年代以後,這種穩定的局面卻被打破了。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後,蘇聯中央開始倡導“民主化、公開性”等原則,推行“新思維改革”,這導致被掩蓋已久的民族矛盾重新浮出水面。與此同時,蘇聯在冷戰中逐漸趨於下風,經濟發展停滯,對局部地區的管控能力遭到削弱,這就進一步激化了民族間的對立。西方陣營的“和平演變”,在“攻陷”蘇聯高層的同時,也在“攻陷”各民族、各加盟國的頭面人物。在此情況下,納卡地區的局勢驟然惡化。

1988年2月,由亞美尼亞人組成的納卡州蘇維埃,要求將納卡劃歸亞美尼亞加盟國管轄。這個主張自然遭到了阿塞拜疆的拒絕,但卻深受亞美尼亞支持。同年6月15日,亞美尼亞蘇維埃通過決議,同意接收納卡。亞美尼亞人甚至決定,讓該地區放棄“納卡”這一外族名稱,而改用“阿爾察赫”這一本族名稱。納卡的爭端,導致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兩加盟國關係急劇惡化。與此同時,蘇聯由於改革步入歧途、高層指揮失誤,而只是簡單地宣稱“納卡仍屬於阿塞拜疆”,並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但蘇聯國家機器的權威已經被明顯削弱,因此,亞、阿兩族的民衆,不顧蘇聯的禁令,而擅自組成準軍事部隊,相互攻伐。1988年12月,亞美尼亞發生大地震,當地政權趁機向蘇軍中的亞美尼亞族官兵發起宣傳,號召他們“回國參與重建工作”。與此同時,阿塞拜疆也在以各種優惠條件,吸引本民族官兵回國。在此基礎上,納卡地區衝突進一步升級,罹難人數也不斷增加。直到1990年,蘇聯派軍隊進駐外高加索,納卡形勢才稍稍穩定。

但好景不長,1991年12月,蘇聯徹底解體。在蘇聯解體、傳統秩序崩潰的背景下,納卡地區的各種矛盾最終全面爆發。1992~1994年,亞阿兩國圍繞納卡歸屬問題,進行了多次局部戰爭。90年代後期,亞阿雙方雖然短暫實現了停火,但雙邊對立依然嚴重,這就是蘇聯解體所引起的後果。

參考資料:《蘇聯民族國家建設史》、《蘇聯興亡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