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組合可以發揮出1+1>2的威力,對於歐美的武器系統來說就是如此。很長一段時間裏它們都有自己的搭配模式,比如在防空領域內,用標準-2來解決中遠程出現的問題,用"海麻雀"來解決中近程遇到的難題,而近程範圍內遇到問題,要利用"密集陣"來解決。

事實上,這世上沒有什麼黃金搭檔,再好的組合也會有破綻,只是暴露破綻需要一定的時間。在現代戰艦進行的實戰訓練中,需要和掠海飛行目標一較高下是很正常的事情。若依賴"密集陣",它的攔截距離有限,專注單點殺傷也有不足。若考慮"海麻雀",它的掠海機動性也無法達到需求。

對此,七十年代時美國與西德走到一起,決定填補這個領域的空白,研發一款近防武器,要求它具備效率高、成本低、輕量化等特點,最終,"拉姆"導彈系統被研發出來。其實一開始這個項目因爲沒有政府撥款被擱置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美國軍方看到了"拉姆"的優勢,才掏出大把鈔票讓它成爲現實。

"拉姆"的早期版本是RIM-116A,其研發基礎是AIM-9"響尾蛇",已處於服役狀態中的"拉姆"主要有MK-31和MK-15兩大系列,它們都採用了"密集陣"系統基座,但也有許多不同。值得一提的是,美海軍後來將MK-15命名爲"海拉姆",它以"密集陣"爲基礎進行改造表明了美軍選擇螺旋式上升這一因素來促進此類型武器的發展,以達到經濟性目標。

從"拉姆"發展到"海拉姆",讓大家看到了它在近防領域中具備的珍貴价值,不僅僅是對於美國,對諸多西方國家的海軍來說都十分有意義。要知道此前他們一直在依靠"海麻雀"來承擔中近程的主要職責,且一直在不斷改進,但它的造價偏高與機動性不足一直是它最難以攻克的問題。

"拉姆"的出現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它的用彈體型很小,機動性很強,速度也很快,不僅能攔截一些亞音速目標,部分超音速目標也一樣能攔截,"海麻雀"算是徹底被解放了。其實從80年代入役開始,"密集陣"就一直是西方國家海軍艦船的第一選擇,扮演着艦船防空最後一道屏障的角色。

"密集陣"形成彈幕主要依靠連續快速發射子彈,對目標進行面對點襲擊,採取數量優勢來攔截目標。雖說"密集陣"的點防禦效果很好,但也只限於對一個方向進行防守,若目標來自四面八方,想用這種方式來攔截,着實是一筆不小的耗費。

"拉姆"也很好的彌補了"密集陣"的這一缺點,雖然它也算是點防禦範疇,但是它具備快速連續發射能力,即使目標來自四面八方,它也能應付。一座"拉姆"比得過好幾座"密集陣",在射程上更是完勝於後者。不過。美軍並沒有徹底放棄"密集陣",畢竟在非傳統、非對稱威脅中,它還是很可取的。

據悉如今美、德、韓、日等多個國家的海軍多型水面艦船都裝備了"拉姆"導彈系統,它們就像是編織水面艦船防禦網的最後一道屏障,彌補了近程防禦存在的短板。"拉姆"導彈系統的成功之處還不止這些,很多國家的其他同類產品就是基於此研發出來的,比如中國的海紅旗1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