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鼎鼎說歷史(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世紀50年代中國開展了156項蘇聯援建工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鞍鋼“三大工程”項目率先實施,以馬鋼憲法爲代表的企業管理制度也被引進中國,一方面有助於我國重工業企業管理制度的改進和完善但是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是“水土不服”,畢竟中國的國情形勢畢竟嚴峻,照搬蘇聯的一套,依靠的是少數人來辦理企業而不依靠羣衆,這有違中國社會主義道路,其僵化的管理模式束縛了羣衆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爲了改進這一情況,鞍鋼黨委和鞍山鋼鐵公司聯合在圍繞如何提高鋼鐵的質量和產量的基礎上,發揮羣策羣力,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展開了一系列的技術革命,這些經驗被總結出來就成爲了鞍鋼憲法,得到國家認可之後被推廣到全國。

鞍鋼憲法是和當時蘇聯的馬鋼憲法相對立的,強調要實行民主管理、實行幹部參加勞動,工人蔘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工人羣衆、領導幹部和技術員三結合,即“兩參一改三結合”的制度。鞍鋼憲法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是屬於接近社會主義的企業管理模式,在當時也就是公有制社會下特有的管理方式。

現代企業的運營主要模式是股東大會選舉產生董事會和監事會,董事會聘任管理層,監事會對管理層進行監督,這一套模式能夠滿足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的中小企業的發展和生存需求,但如果進入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股東的作用就會偏大,精英管理層和基層普通職工之間由於權力的不對等就會產生斷層或者隔閡。進一步產生信息不通暢,機體僵化,職責不清楚,流程繁瑣且執行力差等問題。

資本主義制度下解決這些問題無非就是引進具有創新意識與擔當意識的新人,不過這隻能解決一時的困境,當這些開創者成爲新一代的掌權人,循環就開始了。鞍鋼憲法就是從根本上規避了這些問題,在公有制的工廠裏,生產資料是屬於全體人民的,工人、技術人員、管理者在身份地位上都是平等的,是工廠的主人,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爲人民爲國家作出貢獻。

在本質上講就是充分發揮羣衆的力量,工人階級真正能夠當家做主的。“兩參一改三結合”就是打破了上下級的權力壟斷和職責分明,讓幹部參加勞動,工人蔘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工人羣衆、領導幹部和技術員三結合。把一線職工和高層領導各自的優勢都發揮出來,在發現問題時能夠及時處理,大大提高了效率。

在這種制度之下,鞍鋼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每個人都朝着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將廠當成自己的家。因爲企業重視工人的意願,最大程度將權力下放給工人,同時提供了非常好的福利待遇,這就是使得工廠職員每個人都具有很強的歸屬感和榮譽感,如此企業繁榮無可厚非。

鞍鋼憲法推廣到全國之後,各大國營大廠也可以看得效果,後來隨着企業改革和改革進程的推進,在企業中實行了“一長制”,即廠長、經理負責制,工人階級對改革喪失了根本發言權;大量的工人被迫下崗,那些留在國企的工人待遇也縮水了大半,逐漸淪爲最底層的弱勢羣體,現在的企業生產的目的已經是純粹的利潤,錢字開路,鞍鋼憲法早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