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故事會#

摘 要

2016年4月,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彭陽縣文物管理所對彭陽張灣金代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墓葬形制爲帶有斜坡墓道的仿木建築結構的磚砌單室墓,墓室四壁砌滿模印磚雕,內容有動物、花卉與孝子故事,磚雕斗拱、撩檐及歇山頂式屋頂,技藝嫺熟,對同時期相關墓葬及隨葬制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一、墓室的建築結構

寧夏彭陽張灣金代夫妻合葬磚雕墓,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羅窪鄉張灣村宗家壕,西南距縣城66千米。2016年4月村民在修整農田時發現,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彭陽縣文物管理所組織專業人員,對其進行了搶救性清理發掘,揭露出這是一座帶有斜坡墓道的仿木建築結構的磚砌單室墓,現將發掘情況簡報如下(圖一)。

圖一 彭陽張灣金代夫妻合葬磚雕墓位置

01、墓葬形制

該墓爲帶有斜坡墓道的仿木建築結構的磚砌單室墓,平面呈凸字形,坐西朝東,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墓葬全長7.35米(圖二、圖三)。

圖二 彭陽張灣金代夫妻合葬磚雕墓

02、墓道

位於墓室正東,開口平面呈梯形,東西長4.48米,東端寬0.6米,西端寬1.24米,2級斜坡狀墓道,墓道底與甬道底持平,西端深1.66米。

圖三張灣金代夫妻合葬磚雕墓平、剖面圖

03、封門

條磚6層,大部採用墓室所剩餘的條形磚雕縱橫砌築而成,高0.93、寬0.88米。甬道 位於墓室正東,拱券式頂,外側兩端各採用四個豎立的忍冬紋條磚縱向豎砌(圖四),兩壁用壓模磚雕縱向橫砌,共四層,各砌條磚六塊、方磚兩塊,一、二、四層條磚,三層方磚,底部第三層與第八層平磚與墓室東壁相連,突出壁面,雕刻內容與砌築方式同於墓室四壁。頂部用六塊素面方磚砌成壺門形。甬道高1.66、寬0.63、進深0.87米(圖五)。

圖四 甬道外側兩端

04、墓室

由地面向下挖一近方形的土壙,口小底大,然後在土壙內採用條、方磚加工成仿木建築結構,磚縫用黃泥漿粘合。平面呈正方形,邊長2.23米,墓壁採用條、方磚雕砌築。南、西、北三壁中間一列兩排磚雕突出壁面,底部第三層與第八層平磚磨製成斜角形,其上雕刻覆蓮及仰蓮紋,構成近似束腰須彌座的牆基基座。第八層仰蓮紋下疊澀兩層平磚,上層瓦壟狀,下層雕刻右向平行短斜線紋。

第一一至一五層爲欄額枋、斗拱、屋瓦,四壁正中靠上部各有仿木結構的磚雕假廟堂門,西壁門楣正上方用白色顏料草書“風花雪月”四字,其上爲歇山頂式結構。墓頂從高1.71米處採用條磚由四面向中心疊澀壘砌成穹窿頂,頂端用一塊方磚覆蓋,距地表僅20釐米,磚上劃一同心圓,邊沿用白色顏料畫太陽紋一週,間以墨筆點綴,中間墨書“鎮宅大吉”(圖六)。

圖六 墨書“鎮宅大吉”

墓室四壁磚雕4層,第一、三層條磚,縱向橫砌,二、四層方磚,兩兩磚雕之間嵌以磚條,由形態各異的馬、鹿、羊、花卉及人物故事內容鑲嵌成畫帶,使整個墓室營造十分別致華麗(圖七)。

圖七 墓室四壁展開圖

棺牀位於墓室南端,採用方磚和條磚錯縫平鋪,北端兩列條磚橫向平鋪,中間兩列方磚錯縫平鋪,南側三列條磚,兩列橫向平鋪,一列縱向順鋪。高出甬道底0.28米,雙棺,東西向排列,棺木已朽,僅剩少量棺釘,骨架保存較好,頭西足東,南側仰身直肢,面朝上,女性,35-40歲左右;北側側身屈肢,面朝南,男性,40歲左右(附一、圖八)。

圖八 墓室出土人骨、器物平面圖

05、南、北壁

結構相同,壁面正中第四層方磚中間砌殿堂式平臺,臺上四根長方形立柱,柱後嵌三塊畫磚,磚以上爲欄額枋,條磚縱向平鋪壘砌。欄額枋以上爲兩個一斗三升的補間輔作,琴面昂嘴,磚砌仿木撩檐,歇山頂,採用兩條磚縱向斜砌呈“人”字形,頂部正中各嵌一人工雕琢的獸頭。山面朝前,屋面平直,一字平行檐口。北壁平臺東側三塊畫像磚、西側兩塊畫像磚,南壁平臺西側三塊畫像磚、東側兩塊,其上爲斗拱屋檐(圖九)。

圖九 墓室南壁磚雕圖

平臺正中用一塊方磚雕刻兩關閉的格柵門,菱形格眼,各有四朵菱花;障水板雕刻成尖拱形,內各站有一人,左側爲一男性,頭髮於頂後束起,瘦長臉,頜下有兩綹鬍鬚;右側爲一婦人,面朝左側。二者均身着圓領窄袖長袍,兩手置於胸前,手指微分(圖一〇)。兩側各有一條磚,雕有寶瓶生花(菊花)。

圖十 格柵門

06、西壁

即墓室正壁,結構大多同於南、北二壁,僅中間一列磚雕結構略有不同。壁面正中第二層方磚與第四層方磚之上各有欄額枋,欄額枋上爲兩個一斗三升的補間輔作,琴面昂嘴,磚砌仿木撩檐,歇山頂,底部屋頂爲磚雕短豎線紋,頂部屋頂結構同於南北壁。殿堂式平臺兩側各有兩塊畫像磚(圖十一、圖十二)。東壁 中間爲墓門,兩側各有八塊模印浮雕畫像磚,結構同於其它三壁。

圖十一 墓室西壁磚雕圖
圖十二 墓室西壁底部仿木磚雕

二、墓內的磚雕主題

墓內各種完整磚雕共計118塊,浮雕磚除假廟堂門、枋、檐等部位是人工雕磨製成外,其餘均系模壓燒製而成,個別又經過彩繪,畫面清晰、浮雕立體質感強。內容涉及“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賣身葬父”等二十四孝故事,蓮花、菊花等植物磚雕與飛馬、山羊、梅花鹿、怪獸等動物磚雕。內容多有重複,現分類綜述如下。

01、孝子故事

孝子故事內容的磚模有:孟宗“哭竹生筍”、王祥“臥冰求鯉”、 董永“賣身葬父”、 陸績“懷橘遺親”。其中孟總“哭竹生筍” 5塊,墓室南壁2塊,西、北壁、甬道南壁各1塊,形制大小相同,一男子身穿長衫而站,腰繫帶,面向竹子,雙手掩面痛哭,情狀悲慟,內容同於甘肅靜寧金墓墓室東西壁所刻故事[1],但是表現手法不同(圖十三:3、圖十四)。

圖十三 墓室所出孝子故事磚雕圖
圖十四 孟宗哭竹生筍

王祥“臥冰求鯉”

3塊,墓室北壁1塊,甬道北壁2塊,形制大小相同,一男子俯身臥於冰上,衣服搭於頭前的樹幹上,頭頂有兩隻鳥兒飛過(圖十三:4、圖十五)。

圖十五 王祥臥冰求鯉

董永“賣身葬父”

4塊,東、南壁各1塊,西壁2塊,形制大小相同,磚面右下方站立一身着長衫男子,腰繫帶,結於體前下垂,身體略前傾,兩臂彎曲,雙手掩面,仰面而視;左上角一婦人立於冉冉升起的祥雲之上,身着寬袖長裙,兩臂曲於體前,面向右下方,作辭別之狀(圖十三:1、圖十六)。

圖一六 董永賣身葬父

陸績“懷橘遺親”

3塊,東、西、北壁各1塊,皆爲方磚,磚面左側一人面向右側而站,頭戴小帽,帽帶於體後飄揚,身着寬袖長袍,腰繫帶,於體側打結,左手食指伸開,其餘四指彎曲;右側一小孩面向左側身體前傾,頭髮束起,身着圓領窄袖長袍,腰繫帶,於體前打結,兩手交叉置於胸前(圖十三:2、圖十七)。

圖十七 陸績懷橘遺親

02、花卉磚雕

57塊,北壁與西壁各12塊,南壁13塊,東壁9塊,甬道11塊,方磚與條磚兩種,刻有忍冬、折枝牡丹、纏枝花卉與寶瓶生花(菊花、蓮花、牡丹)等內容,花卉線條流暢,做工精細,形象生動(圖十八、圖十九、圖二十、圖二一、圖二二、圖二三)。

圖十八 寶瓶生花 1.菊花 2.牡丹
圖十九 菊花
圖二〇 牡丹
圖二一 荷花
圖二二 卷枝花卉
圖二三 折枝牡丹
圖二四 鹿

03、動物磚雕

33塊,北壁與甬道各7塊,西壁8塊,南壁6塊,東壁5塊,皆爲條磚,有梅花鹿、怪獸、山羊、飛馬、飛鳥等內容,皆爲奔跑和飛翔狀,比例協調,神態自然,形象傳神(圖二四、圖二五、圖二六、圖二七、圖二八)。

圖二五 怪獸
圖二六 飛馬
圖二七 飛鳥
圖二八 山羊

04、鮫人磚雕

14塊,皆爲條磚,根據身姿不同可分爲兩型。

A型 8塊,其中西、北壁各2塊、東、南壁與甬道南北壁各1塊。形制大小相同,上半身爲女性形象,下半身爲魚形。身體朝左呈遊動狀,前端女性頭部朝上,面部朝外,面相豐頤,雙手合十置於胸前;胸部以下爲魚形,刻滿魚鱗並有尾鰭,尾部內捲上翹,造型別致,栩栩如生(圖二九:1、圖三〇)。

圖二九 墓室出圖鮫人磚雕
圖三〇 鮫人磚雕

B型 6塊,其中北壁與南壁各2塊、東壁與甬道南壁各1塊。形制大小相同,人首魚身。身體朝左呈遊動狀,僅頭部爲人首,以下皆爲魚形,刻滿魚鱗並有尾鰭,尾部自然伸展略向外撇(圖二九:2、圖三一)。

圖三一 鮫人磚雕

三、出土遺物

出土遺物較少,僅有陶罐、褐釉瓷碗。

01、陶罐

泥質灰陶,斂口、圓脣、溜肩、鼓腹,腹下斜收、平底,周身施滿粗旋紋。口徑15、高20 、底徑13釐米(圖三二:2、圖三三)。

圖三二 墓室出土瓷碗、陶罐截面圖
圖三三 陶罐

02、瓷碗

口微斂、平底、圈足。醬黃釉施底,再復以黑釉,黑釉稀且有流痕。圈足露胎,粗胎淡黃色,外腹部有數道旋棱。口徑17、足徑6.1、高6.4釐米(圖三二:1、圖三四)。

圖三四 瓷碗

結 語

該墓隨葬品較少,也沒有文字資料可供參考,僅能從墓葬形制、磚雕內容及出土的陶罐、褐釉瓷碗等方面加以類比分析與探討。該墓在寧夏地區屬發現的第二座金墓,與1988年在西吉縣興隆鎮發現的金墓在墓葬形制上比較接近[2],但是墓室豪華程度遠勝於西吉縣興隆鎮金墓,與西吉縣、涇源縣發現的宋墓在墓葬形制上差別較大[3]。

該墓主要特徵是四壁全用模印磚雕砌成,磚雕斗拱、撩檐及殿堂式廊柱等仿木建築,雖然此類砌築風格在宋墓中比較常見,但是遊廊上的立柱與已發現的甘肅、山西等地的宋金墓的八角棱柱不同,與西吉縣金墓的比較接近,爲長方形,比較少見。

同時,該墓四壁正中上部的歇山頂式的屋頂結構也是比較特殊的,這種形式見於寧夏西吉縣興隆鎮金墓墓室東、南壁[4]、山西巖上寺金代文殊殿南壁壁畫[5]、山西襄汾南董金墓後室北壁的懸砌門廊[6]與甘肅靜寧金墓的東西二壁上部[7],只是此墓僅用兩條磚搭砌成“人”字形,砌築結構相對簡單一些。磚雕的寶瓶生花技法與河北宣化遼墓畫法[8]、甘肅靜寧金墓畫法[9]比較接近。

“哭竹生筍”“臥冰求鯉”等磚雕孝子故事內容接近於河南焦作金墓[10]、“賣身葬父”內容接近於山西侯馬31號金墓西壁格子門障水板第三幅磚雕故事[11],磚雕格扇門的做法見於山西許多金墓,只是表現手法各異。模製磚雕束腰須彌座的做法接近於甘肅靜寧金墓。

出土的鮫人(美人魚)形象磚雕在國內尚屬首例,其餘金墓未曾有此形象,與已發表的宋墓中的考古資料的人魚形象差別較大,對研究金代的婦女服飾提供了實物資料。

出土的褐釉瓷碗與山西襄汾縣南董金墓Ⅱ式碗比較接近,從釉色與質地推測,似爲華亭縣安口古磁窯燒造的產品,而“安口窯是一處金元時期仿耀州窯的青磁窯”[12]。

從上述比較可以看出,此墓有宋代的建築風格,但重點突出反映出了金代的建築與雕刻特點。據《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七記載,宋代在今彭陽縣東北設有靖安寨,慶曆五年(1045年)置,屬原州臨涇縣,下轄有九堡。

而在今彭陽縣小岔鄉耳城村,據《武經總要》前集卷十八載:有一耳朵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置,慶曆五年重修,亦屬原州臨涇縣,與綏寧、靖安二寨相應援。此城據該墓約9公里,宋代時該地應屬於靜安寨所轄。建炎四年(1130年)固原、彭陽大部陷金。

據《金史·地理志》卷二十六載,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設鎮戎州,升寨爲縣,轄東山、三川二縣,今彭陽縣北部基本歸三川縣管轄,故將此墓年代定爲金代中晚期。

對於墓主人的身份,根據該墓地的位置,位於山區,交通極爲不便,不太符合官僚階層,同時,據金代非品官不得用墓誌的制度和合葬墓未發現墓誌的情況看,不會是達官貴人。

墓葬除豪華的墓室外,磚雕內容不像宋金時期的官僚墓葬中,常繪有武士、侍從、婢妾等奴僕形象和歌舞、宴會、狩獵等場面,其所反映出的僅是一般人的現實生活情景和歷代孝子的故事,說明墓主人很可能是一個很有財富的鄉間地主豪紳。

這座墓葬雖然發現隨葬品較少,但墓室本身給我們提供了比較豐富的實物資料,這對於研究金代的建築、繪畫、雕刻、社會生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領隊:朱存世

參加發掘人員:朱存世 柴平平 楊寧國 楊彥斌 李芳 韓建軍 任國柱 鄭禕

執筆:柴平平 楊寧國 朱存世

繪圖:陝西十月文物保護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劉玉林:《甘肅靜寧發現金代墓葬》《考古》1985年第9期。

[2]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吉縣文物管理所:《寧夏西吉縣漢、金墓發掘簡報》《考古》1993年第5期。

[3] 耿志強、郭曉紅、楊明:《寧夏西吉縣宋代磚雕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09年第1期;寧夏博物館考古組:《寧夏涇源宋墓出土一批精美的磚雕》《文物》1981年第3期。

[4]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吉縣文物管理所:《寧夏西吉縣漢、金墓發掘簡報》《考古》1993年第5期。

[5] 潘絜茲:《靈巖彩塑動心破—巖上寺金代壁畫小記》《文物》1979年第2期。

[6] 陶富海:《山西襄汾縣南董金墓清理簡報》《文物》1979年第8期。

[7] 劉玉林:《甘肅靜寧發現金代墓葬》《考古》1985年第9期。

[8]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等:《河北宣化遼壁畫墓發掘簡報》《文物》1975年第8期。

[9] 劉玉林:《甘肅靜寧發現金代墓葬》《考古》1985年第9期。

[10] 河南省博物館、焦作市博物館:《河南焦作金墓發掘簡報》《文物》1979年第8期。

[11]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侯馬工作站:《山西侯馬金墓發掘簡報》《考古》1961年第12期。

[12] 馮先銘:《三十年來我國陶瓷考古的收貨》《故宮博物院院刊》1980年第1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