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16日,日本華北方面軍主力部隊磯谷師團進犯臺兒莊,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下令孫連仲部在臺兒莊固守待援,臺兒莊戰役就此爆發。

臺兒莊位於徐州北側,與徐州城隔河相望,而徐州則是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指揮部所在地,一旦臺兒莊淪陷敵手,徐州將失去最後屏障。

臺兒莊戰役爆發後,徐州城內國軍將領便開始陷入焦躁不安的狀態,一旦徐州城內的國軍指揮部不能及時撤離,整個國軍第五戰區的指揮系統將徹底癱瘓。

準備渡河的日軍部隊

民國統帥部見日軍推行速度太快,而李宗仁在徐州卻沒有絲毫動作,於是直接下令要求李宗仁儘快將第五戰區長官部從徐州撤離。

而且民國統帥部爲了加快第五戰區長官部的搬離速度,還精心在河南和安徽境內各挑選了一個位置,讓李宗仁自己挑選,但是李宗仁卻依然沒有任何動作。

在李宗仁看來徐州城是津浦線的樞紐地區,各大戰場的通訊線路均彙集于徐州,戰區司令部只有在徐州才能將命令第一時間下達到各處陣地。

修築橋樑的日軍

不過民國統帥部的命令已經人盡皆知,徐州城內的民衆更是早已逃離一空,徐州城內的國軍各指揮機構均人心思遷,希望早日撤離危在旦夕的徐州城。

國軍衆將見李宗仁對於撤離一事遲遲沒有表示,甚至有戰區長官部的參謀人員主動向李宗仁詢問撤離一事,李宗仁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李宗仁當即下令在戰區長官部內成立一個“設營小組”,專門用於到民國統帥部選定的兩個搬遷地點進行實地考察,回到徐州之後再將結果彙總,報告給李宗仁定奪。

李宗仁

而李宗仁則在聽取了考察小組的報告之後,拿出了一張地圖塗塗改改,對外宣稱是要分配各個機關的駐地,爲戰區長官部的搬遷做準備。

但是實際上李宗仁根本沒有撤離的打算,而所謂的搬遷準備也不過是爲了穩定徐州城內國軍衆將的計策,因此李宗仁對搬遷工作已經認真到了錙銖必較的程度。

一旦認真對待,各種問題便層出不窮,再加上李宗仁的有意拖延,第五戰區長官部的搬遷工作便始終處於進行之中,國軍衆將也終於安心,認爲搬遷工作已經提上日程。

日軍前線陣地

後來隨着前線戰事愈發緊張,撤離工作只得暫時擱置,久而久之也就沒有人再繼續過問此事,而李宗仁爲了穩定人心便每日騎馬穿行於徐州各處。

衆人見李宗仁尚未撤離,便認定徐州穩如泰山,第五戰區各指揮機構終於安定下來,開始籌備徐州會戰的相關事宜。

由於日軍磯谷師團在臺兒莊久攻不下,日軍指揮部下令出動航空隊轟炸臺兒莊以及徐州地區,以此來打擊國軍士氣,迫使國軍主動撤離。

日軍前線部隊

日軍轟炸徐州時,城內國軍紛紛躲入防空洞之中,唯有李宗仁不躲不避,帶着一羣戰地記者盤坐於空曠的草坪之上談笑風生。

爲了對抗日軍航空隊,李宗仁還直接調來了有桂系空軍改編而成的民國空軍第三大隊,李宗仁稱無需第三大隊配合作戰,只要能轟炸一下日軍陣地就算完成任務。

日軍航空隊沒有想到民國空軍會突然出現,在轟炸徐州之時被民國空軍伏擊,結果日軍兩架戰機被盡數擊毀,李宗仁大喜過望下令將戰報公諸於衆。

日軍指揮部

前線國軍部隊見民國空軍開始反擊士氣大振,李宗仁的以身犯險也終於得到了回報,不久之後的臺兒莊大捷更是引發舉世矚目。

參考資料:《白崇禧回憶錄》、《抗日戰爭》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