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將降大任於斯猴也

取經路是悟空的自我救贖之路

我們一提《西遊記》就會說,是悟空、八戒、沙僧三個徒弟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但是我們細細想想,其實主要做事的人就是悟空一個人。唐僧是個妥妥的佛二代,一路之上啥也不用幹,甚至路也不用自己走,有寶馬代步,沙僧牽馬;八戒一天到晚好喫懶做,做啥啥不行,喫啥啥沒夠,叫他出去化個緣也要摸魚,要麼睡覺要麼調戲小姐姐;一個沙僧更是啥也不幹,一路之上只打死了一隻妖精,還因爲這隻猴精冒充他的樣子了,原著中他也不挑擔,都是八戒在挑,他只負責牽馬,叫他給唐僧做飯,他也拿茶水泡乾糧應付。

摸魚的太多,魚都不夠用了

悟空平時不但要負責保護唐僧,跟妖怪鬥智鬥勇,還要全面負責唐僧的起居。在朱紫國時,寫了悟空不但要負責安排住宿之處,平時要保存取經的經費,安排買菜買飯這樣的瑣事。大家想悟空之前是天不怕地不怕,在花果山當山大王的主兒,連玉帝都敢反,怎麼如今做了全職保姆了呢?他的思想是如何轉變的呢?

做任何工作,團隊的不團結和內耗永遠比外部困難更能瓦解人的鬥志,但是悟空最終卻容忍下來了,堅持完成了充滿了煩心和不如意事的取經任務,最終得獲佛果。與其說取經路是一條降妖伏魔之路,不如說是悟空的自我救贖之路。

花果山的生活雖好,也不是長久之計

悟空在花果山的狀態,看似自由,卻是沒有前途的

悟空(此時還不叫悟空)在花果山當美猴王的時候,是很自由的,“朝遊花果山,暮宿水簾洞,合契同情,不入飛鳥之叢,不從走獸之類,獨自爲王,不勝歡樂”。但是一日他道心開發,想到了如今雖然快活,終究要被閻王爺管的,不覺有些心憂,於是走上了西去學法的道路。

猴王道:“今日雖不歸人王法律,不懼禽獸威服,將來年老血衰,暗中有閻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內?”

後來在西牛賀洲訪到了須菩提祖師,學會了七十二變化和筋斗雲。等他回到花果山後發現,幸而他是學藝歸來,因爲他離開花果山期間,洞府已經被混世魔王霸佔。倘若悟空沒有去學藝,那麼此時他就要乾瞪眼地受欺負,可見即便是在山中隱居也是不能避免的。

悟空剿滅了混世魔王之後,形成了自己的一股勢力,“逐日操演武藝,教小猴砍竹爲標,削木爲刀,治旗幡,打哨子,一進一退,安營下寨”,你自己有了勢力,並不意味着百無憂慮,悟空等猴可以依仗集體的力量對抗之前的弱勢敵人,但是還會有更強大的敵人出現,悟空也考慮到了。

忽然靜坐處思想道:“我等在此恐作耍成真,或驚動人王,或有禽王、獸王認此犯頭,說我們操兵造反,興師來相殺,汝等都是竹竿木刀,如何對敵?須得鋒利劍戟方可。如今奈何?”

於是悟空去傲來國兵器館武庫置辦了“刀槍劍戟,斧鉞毛鐮,鞭鈀撾簡,弓弩叉矛”等兵器,這些是給猴崽子的,還有他自己的兵器沒有着落。沒有趁手的兵器,自己的武力值也不能最大化發揮,於是去龍宮借兵器。兵器是借到了,卻也因此得罪了四海龍王,他們便商議着到玉帝處告狀了,人王還沒驚動呢,玉帝倒惹上了。這是團隊逐漸強大所必然遇到的。

大鬧地府

恰好這個時候,悟空的陽壽也到了,被閻王勾去魂魄,悟空“把猴屬之類,但有名者一概勾之。螟下簿子道:‘了帳,了帳!今番你管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悟空即在這個世上,還能不伏管?勾了生死薄就結束了?哪有那種美事?

果不其然,沒多久龍王和閻王的狀子就遞到玉帝眼前去了。

兩次招安,都不能達到了悟空的心理預期,感覺天廷是在侮辱自己,於是反下花果山,招來了天兵天將的討伐。悟空的個人能力是很強,在地方上對付個妖妖怪怪的不成問題,但是面對可以調動三十三天神佛資源的天廷,那就欻了,要不是如來要利用於他,暗中保護,悟空早被挫骨揚灰,神魂不存了。

這個世界是很嚴密的,你趴在地上,有人要踩巴你。你一站起來就有更上面的人來管理你。你不服,一層層打,打輸了不但要繼續趴在地上,比過去過的還要慘;打贏了往上走,就會一層層遇到更多的麻煩,個人能力再強也不是在這個世界上稱雄稱霸的依憑。悟空追求自由的路子一開始就走錯了,是沒有前途的。

被壓五行山

陷入困境如何脫困?

整個《西遊記》裏,真正大鬧天宮的不是孫悟空,而是佛界,最後通過詳密地策劃、強有力地執行、內部安插線人、使用金錢贖買等一系列手段,成功地將大乘佛教傳播到了南瞻部洲,瓜分了天廷原有的市場份額。佛界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爲他們有系統的理論思想、西牛賀洲的總部和分散各地的分部、還有上到佛、菩薩、辟支佛、羅漢,下到比丘、比丘尼、沙彌這樣完善的強大的組織結構、相當數量的信衆支持,這一些都是悟空所不具備的。

一個人能力再強,單打獨鬥在這個娑婆世界是不會獲得成功的。獲得成功的捷徑就是加入一個既有的、強大的組織,個人要利用這個組織達到個人價值的充分發揮,就要尊重這個組織的紀律性。顯然,悟空加入組織的兩次嘗試都是失敗的。

這一方面是悟空沒有意識到要尊重組織的紀律性,一味地強調個體性,那麼在個體性和組織性發生矛盾時,一般情況下個體性是會受到碾壓的。另外一方面,天廷這個舊有的組織缺乏進步性,對於悟空這樣一個有能力、但是沒有資質的新成員沒有充分地重視,引發了悟空的反抗,雖然天廷會鎮壓悟空,但是它能鎮壓所有有能力的新成員麼?

不尊重新成員就是腐朽性

當新成員的個體價值得不到天廷的尊重時,他們就要尋求機會,而佛界的崛起給了他們希望,他們就會明裏暗裏投靠佛界。在天廷中,太白金星和李靖父子就是很積極配合取經項目的神仙,但是他們同時又保留着天廷的工作。

作爲反出天廷的悟空,他要徹底地擺脫猴生困境,也只有投靠有實力跟天廷分庭抗禮的佛界這一條路了。

如來佛將悟空壓在五行山下,一方面是磨一磨悟空的性格,爲其加入佛界後,尊重佛界的組織性做準備,另外一方面是爲了保護悟空,免受天廷的加害。兩界山下五百年歲月,只等悟空想明白這個道理了。

出來的那一刻欣喜,一會就要面對現實

自我價值觀與取經產生衝突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人有的時候就是賤的,不遇上解決不了的困難,你就是教他好,他也不會聽,總覺得自己手裏的棍子能捅破天。就是捱了揍了,還天不服地不服呢,整天想着報復這個報復那個的。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將五行山召一尊土地神祗,會同五方揭諦,居住此山監押。但他飢時,與他鐵丸子喫;渴時,與他溶化的銅汁飲。”喫的這樣的虧,悟空的思想纔有了一點點轉變,這種轉變只是表面的,不是打內心中就要加入佛界,就跟沙僧一樣,即便到最後成了金身羅漢了,他的思想覺悟都不是很高,悟空開始時也是這樣。

悟空對於取經並不感興趣,對於唐僧這個人也不瞭解,當唐僧解要救悟空時,他說的可好了。

那猴道:“我是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只因犯了上之罪,被佛祖壓於此處。前者有個觀音菩薩,領佛旨意,上東土尋取經人。我教他救我一救,他勸我再莫行兇,歸依佛法,盡殷勤保護取經人,往西方拜佛,功成後自有好處。故此晝夜提心,晨昏吊膽,只等師父來救我脫身。我願保你取經,與你做個徒弟。”

但是當兩個人一起走上取經的道路的時候,一方面悟空已經暫時脫離困境了,一方面悟空發現自己的三觀與唐僧--實際上是與佛界--的三觀有強烈的衝突,悟空立刻就產生了要拆夥的念頭,之前發的誓言統統都不算數了,一個筋斗就轉回了花果山。

張良進履

因悟空心中鬱悶,他沒有直接回家,而是到了鄰居--當初告他的東海龍王家中,飲茶聊天之際,悟空看到了龍王客廳掛的“張良進履圖”,老龍王藉機把我們上面的道理講給悟空聽,在現有制度框架之下,悟空已經沒有別的路可走了,唐僧再,保他取經終究是可以得到好處的,此時不忍,這個事就辦不下去,你到死也不過是個妖仙,忍下一時去,有了果位,那就不一樣了。你現在覺得沒啥,到有用的時候,就覺出好來啦。

龍王道:“此仙乃是黃石公,此子乃是漢世張良。石公坐在圯橋上,忽然失履於橋下,遂喚張良取來。此子即忙取來,跪獻於前。如此三度,張良略無一毫倨傲怠慢之心,石公遂愛他勤謹,夜授天書,着他扶漢。後果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太平後,棄職歸山,從赤松子遊,悟成仙道。大聖,你若不保唐僧,不盡勤勞,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聞言,沉吟半晌不語。龍王道:“大聖自當裁處,不可圖自在,誤了前程。”悟空道:“莫多話,老孫還去保他便了。”龍王欣喜道:“既如此,不敢久留,請大聖早發慈悲,莫要疏久了你師父。”行者見他催促請行,急聳身,出離海藏,駕着雲,別了龍王。

悟空想想的確是這麼回事,這是他第一次想明白這個道理,比出五行山時的覺悟又進了一層。

侮辱也要忍着,有忍乃有濟

被上金箍,這是一大侮辱,悟空只能忍了

悟空從龍王處回到唐僧身邊的時候,悟空的思想已經發生一些轉變了,從個人的角度出發,應該信任悟空,師徒坦誠相待,去西天取經纔是比較完美的狀態。但是從觀音菩薩和唐僧的角度出發,他們爲了保證取經項目的順利進行,不可能把事情的成敗建立在對個人品質的信任上,必須有現實的保障,這樣個人被尊重的需求就和團隊工作順利進行產生了矛盾。

悟空回到唐僧身邊的時候是恭恭敬敬的,還主動提出要給唐僧去化齋飯,可是唐僧哄騙悟空去包袱裏去拿乾糧,好讓悟空發現那頂嵌金花帽,之後又騙悟空“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經,就會念經;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禮,就會行禮”,等到悟空戴上金箍,他便開始念緊箍咒,把個悟空“痛得豎蜻蜓,翻筋斗,耳紅面赤,眼脹身麻”。肉體的疼痛還在其次,無端被師父騙,對於悟空的三觀又是一次刷新,這種侮辱悟空前所未有的,但是面對強大的團隊力量的額碾壓,悟空又有什麼辦法?先是要拿金箍棒打死唐僧,還沒等近身,腦子痛的連棒子都拿不住了,想去找觀音算賬,可是唐僧提醒悟空,她更是會緊箍咒,惹翻了她,腦殼就要被勒爆了。

你能有什麼咒念?不止是悟空會有這樣的待遇,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公司在入職的時候,就跟員工簽訂賣身契,不聽話就要萬劫不復,以公司的資源足夠毀掉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你鬧、報復、消極怠工,最後又能得到什麼?

悟空的策略就是暫時服軟,說好話,跪下哀告道:“師父!這是他奈何我的法兒,教我隨你西去。我也不去惹他,你也莫當常言,只管唸誦。我願保你,再無退悔之意了。”還得做事啊,碰上這樣的世道了,又是這樣的一個命運,口頭上服服軟兒,還好過一點,這個時候跟他槓個什麼勁,突然找不自在了。

唐僧說是師父,卻什麼也沒教過悟空

與無能的領導產生激烈衝突,應該怎麼辦?

可是悟空不可能就此放下了一切,老老實實做事了,口服心不服是有的,否則悟空也太慫了。

唐僧作爲取經項目的直接領導人,他是相當無能的,之所以他能當這個領導人,全是他爹的安排(之前已經論證過,唐僧實際上是如來獨子羅睺羅轉世)。無能歸無能,可是正是因爲他有這個福氣和機緣,爲悟空、八戒、沙僧、小白龍提供了一個工作崗位,也提供了一個救贖的機會。不管大家的名分如何,你好好幹,保着公子爺把這趟活做下來,就有你的好處。不要想着領導崗位都是有能力的人當的,你比他有能力就要當這個團隊的領導,成人的世界不是班委會,除了能力還要有福氣。

電視劇都在美化唐僧

唐僧能有多無能?一點領導的氣度都沒有,看着就讓人生氣。

悟空和唐僧走到鷹愁澗的時候,小白龍將唐僧的馬吞掉了。作爲一個取經人應該有堅定不移的信仰和不怕困難的剛強意志,馬沒有了還可以買麼,買不着的話,用腳量也要去西天把經取回來,這樣纔像話。可是唐僧是怎麼表現的。

三藏道:“既是他喫了,我如何前進!可憐啊!這萬水千山,怎生走得!”說着話,淚如雨落。行者見他哭將起來,他那裏忍得住暴燥,發聲喊道:“師父莫要這等膿包形麼!你坐着,坐着!等老孫去尋着那廝,教他還我馬匹便了。”三藏卻纔扯住道:“徒弟啊,你那裏去尋他?只怕他暗地裏攛將出來,卻不又連我都害了?那時節人馬兩亡,怎生是好!”行者聞得這話,越加嗔怒,就叫喊如雷道:“你忒不濟,不濟!又要馬騎,又不放我去,似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哏哏的吆喝,正難息怒。

他既要取經,連一步路也不捨得走,要他走路,他竟然委屈地哭起來了,還是個當師父的,這樣哭哭啼啼,怎麼服衆?怪不得悟空要生氣,要扯着嗓子吼他,但是怕他的緊箍咒,悟空還是要去做事、去尋馬,這時唐僧不讓悟空走,留下來保護他,這樣貪生怕死的領導還能完成取經任務麼?你要不要保他?這個項目還有希望麼?幹還是不幹,也是很多人所要面對的抉擇。要知道這種事在這個世上多的是,到哪兒都有,哪裏有叫人完全滿意的領導呢?唐僧的背景還是這樣硬,你都要放棄,這個問題就不知道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了。

成年人的世界,怕是要接受一些缺憾的。

好歹在“六丁六甲、五方揭諦、四值功曹、一十八位護教伽藍”和觀音菩薩的幫襯下,這一關過去了,小白龍也成爲了唐僧新的坐騎,悟空和唐僧得以前進,但是大家應該知道唐僧這個人從頭到尾就沒有怎麼出息過,到了靈山腳下的凌雲渡,悟空讓他上接引佛祖的無底船的時候,他都沒有了悟,還是悟空推了他一把,淹死了他的肉身,他才得以超脫的。

八戒也被美化了

遇上疲怠的同事應該怎麼辦?

之後唐僧又收了八戒、沙僧兩個徒弟,這兩位也不是能了悟的。八戒一路上就沒有改的了貪財好色的本性,四聖試禪心時他喫了那麼大的虧,絲毫沒有改變,第七十二回見了蜘蛛精洗澡就要跟人家一起洗,第九十五回上見了霓裳仙子,還上來就一把抱住要行非禮之事。平常一有困難,就嚷着要分行李,回高老莊找高翠蘭;叫他幹活,就推三阻四,摸魚打混;一有喫的,就不管不顧,只知道自己狠命扒碴;還在自己左耳朵眼兒裏暗藏私房錢;閒着沒事就在唐僧面前說悟空的小話,挑撥兩人的關係。

還有一個沙僧,啥事也不幹,妖怪妖怪不打,行李行李不挑,就幫唐僧牽牽馬,一天到晚跟個大爺一樣,叫他乾點活,又找這個理由又挑那個藉口,能不幹就不幹。

原著中沙僧不是忠厚,而是冷漠

是個有脾氣的人能忍得了這種同事?早就撂挑子了,還讓不讓人好好幹活了?但是沒有辦法,能撂挑子麼?不爲別的,就是爲自己也要忍下去的。儘管領導懦弱無能,啥也不能幹,可總是有唐僧當領導,纔有取經項目的立項,有唐僧當領導,纔有觀音不遺餘力的幫忙做事,沒有他當領導,悟空再有本事也弄不來這種大項目,也不可能僅憑一人之力,應對路上所有的妖魔鬼怪。同事不能如人意,總強於沒有,八戒再討厭,可是他總還能挑擔子,減少悟空一點負擔;打仗的時候,他本事不如悟空,可還能起點作用。沙僧再不幹活,陪陪唐僧,好叫悟空出去化緣,拿手裏的寶杖給唐僧擀個麪條也是可以的。悟空就可以抽身去做別的更重要的事了。沒有他們這兩個無能的人,悟空就要被瑣事纏身,大事也做不了,儘管他們討厭的很,平常也不能隨便發脾氣,嫌棄這個埋怨那個,顯得自己有多了不起,團隊離了自己就不能轉了一樣。

結局好,一切都好

一心做事,只要有成就就不怕被埋沒,就怕半途而廢,前功盡棄

悟空所擅長的是降妖伏魔,一路上遇到妖怪了,悟空不但不愁的慌,他還恣兒呢,好容易得了個機會舒展一下筋骨。可是要知道悟空的主要任務是保着唐僧順利到達西天,一路上要面對的工作就不止是降妖伏魔了,更多的是應對取經隊伍內部問題,這些是脾氣暴躁的悟空所不擅長、卻又必須應對的。無能的師父、懈怠的同事,時時刻刻在拖悟空的後腿,他們所做的任何一件糟爛事都可以構成悟空辭職不幹的理由,可是悟空終究是忍下來了,這是成功所必須的能力,或許跟最後的成果沒有直接關係,但是我們想要得到我們想要的,必須有這種能力。

悟空忍耐住了,最終他也得到了他應得的報償,和唐僧一樣獲得了鬥戰勝佛的果位,一心做事,只要有成就就不怕被埋沒,就怕半途而廢,前功盡棄。

《金剛經》上說:“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對於個人的成功來說,忍耐有時候甚至比做事的能力更加有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