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因爲疫情原因,很多電影上映的計劃都推遲,直到下半年纔有所緩解。好萊塢抓住疫情好轉的機會,將兩部影片投入中國市場,意圖再賺一筆。這兩部電影分別是《信條》和《花木蘭》,然而讓他們意外的是,兩部電影的票房都不盡人意。

是因爲電影沒有市場嗎?《信條》的導演是克里斯諾蘭,其代表作有《黑暗騎士》和《盜夢空間》,是電影質量的保證,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有不少的粉絲;《花木蘭》是根據中國故事改編,從一開始瞄準的就是中國市場,主演劉亦菲更是國民度最高的美女之一。所以不存在電影沒有市場的說法。

歸根結底,是因爲質量和口碑。

《信條》的質量過硬,還向大家解釋了時間逆轉的一個新概念。然而其內容門檻太高,很多人看了一遍都表示沒看懂,要從網絡上仔細查完資料,然後二刷,才勉強明白導演的用意。正因爲如此,《信條》的評分一跌再跌,許多觀衆認爲,電影首先是要具有觀賞性,然後纔是寓教於樂。像諾蘭這種不顧故事性,將大量的知識一股腦地往觀衆腦子裏塞,很難贊同。

而《花木蘭》就更別提了,夾帶私貨不說,導演根本就理解不了中國文化的內核。從劇情到佈景一塌糊塗,可憐了神仙姐姐的演技和辛苦付出。有人說,《花木蘭》就是一個表面上打着中國旗號,背地裏卻是西方騎士精神的故事,小編深以爲然。

這兩部電影,一個高質量,一個高受衆,卻依然沒有迎來票房口碑的豐收。對此小編想說:時代變了。

好萊塢進入中國市場,契機是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票房3.6億,佔當年中國總票房的25%。緊接着,《阿凡達》、《變形金剛》、《復仇者聯盟》等工業化電影紛紛下場,每次都在中國賺了個盆滿鉢滿。國內觀衆開始有了一個概念:只要是外國拍的,都是好的。於是催生了“國產電影保護月”。

爲了抑制這樣的現象,國內導演也下場拍“大片”。大片有三個要素:明星要大咖,臺詞要有逼格,關鍵是花錢要多。《滿城盡帶黃金甲》《無極》《夜宴》都是那個時代下的產物。這種類型電影初看驚豔,再看就疲倦了。與此同時,國外電影也遇上了這個毛病。

前兩年最火的電影,漫威超級英雄,他們將個人英雄主義稍加包裝,把一個內核換上不同的衣服,就輕鬆拿到了幾百億的分賬。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同樣的套路,你看開頭的時候就能猜到結尾,即便花樣再多也會審美疲勞。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幕:2018年,《我不是藥神》與《復仇者聯盟3》上映,前者票房將後者碾壓。

那麼好萊塢電影在中國沒有市場了嗎?當然不是,超級英雄系列電影依然受歡迎,只不過,單純憑藉特效已經糊弄不了我們了。2019年初,《流浪地球》的上映,邁出了中國電影工業化的第一步;《哪吒之魔童降世》也將《冰雪奇緣2》徹底打敗,中國,已經不是你們隨便拍一拍就能撈金的地方了。

中國電影,未來可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