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的国庆档首选是哪一部电影。

作为一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电影观众,我从知道《我和我的家乡》开拍起,就特别期待看到成片,说是年度期待也不为过。

因为你很难在其他场合里,一次性看到这么多已成名导演的作品,看到在同一主题下每个人不同的取材与呈现手法,看到这么多一线演技派同台,看到每个演员在有限的时间里拿出看家本领去努力呈现。

对我来说,四舍五入就是过年嘛。1 演技大赏

去年的《祖国》,成片155分钟,7个单元。

今年的《家乡》,成片153分钟,5个单元。

单元变少了,时长增加了,剧情展开更丰富了,演员的发挥余地也更大了。

尤其那几位近年来作品贵精不贵多的演技派,看着可太过瘾了。

先要吹爆的是范伟老师。

在徐峥执导单元《最后一课》里,范伟老师的表演,是这个故事能让人信服的关键。

他的表演太有说服力了。

出场时那种“执拗中带着点茫然”的病态感,过程里幻想被戳破时的错乱感,当年片段里身为乡村教师的无奈、酸楚与遗憾,淋漓尽致,细腻又准确。

作为一个低调的金马影帝,他的表达欲,都在角色里。

然后是熟悉的葛大爷。

在宁浩执导单元《北京好人》里,葛大爷饰演的角色依然叫张北京,是的,谨慎怀疑宁浩想搞个张北京宇宙(没有

张北京还是葛优最擅长的那种京味儿底层狡黠小人物,但这次的表演,我个人觉得比《祖国》里更有层次感也更有趣一些。

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面对上门借钱的表舅那种窘感,既想保住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买车款,又不好意思面对需要救命钱的家乡亲人,心虚又努力若无其事,一分多钟的戏份,超级传神的表演。

对手戏演员张占义,纯素人出身,没准儿也给了他一些新鲜感?

《平原上的夏洛克》走出来的素人演员张占义

好的表演就是,你再也无法想象其他人去饰演这个角色。

范伟的乡村教师老范,葛优的油滑小人物张北京,都是这样“舍他其谁”的好的表演。

另一个难忘的表演瞬间,是邓超俞白眉执导单元《回乡之路》里闫妮的片段。

这个角色也是闫妮相对擅长且被人熟知的冷脸女强人形象,所以观众不需要挣扎,一秒入戏。

打到我的片段,是她蹲在家乡后山那棵树边的几句倾诉,情感细腻又丰富,两三句里,就把该单元另一隐形核心人物立了起来——能被她以这样口吻怀念的人,形象瞬间立体,想象空间也就出来了。

好演员太多,夸不过来,各个单元的群戏也相当精彩。比如《北京好人》里除了主角葛优和张占义,刘敏涛、章宇、杨新鸣、张子贤,都非常有记忆点。

比如《天上掉下个UFO》里的王宝强刘昊然唐探二人组提前见面,黄渤、王砚辉、王迅等也都在最适合的角色上。

而开心麻花闫非、彭大魔的单元《神笔马亮》里,沈腾、马丽这对全中国人民最喜欢的喜剧搭档,发挥异常精彩。这二位带着开心麻花老班底魏翔、黄才伦等、爱笑会议室张一鸣和我的心头好辣目洋子搭班子演喜剧,可太信手拈来了。

2 琢磨导演

作为一个爱琢磨爱总结的电影爱好者,观察每个导演的取材倾向、人物偏好和表达手法这些事,我乐此不疲。

这次,在展现家乡变化这样共同的主题里,五个导演团队的取材选择与拍摄手法,都能看出非常鲜明的个人印记,也隐含着审美及价值取向。

从《疯狂的石头》开始,宁浩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是阴差阳错陷入窘境的小人物故事。

他特别喜欢这种把小人物放至极端戏剧化状态里去考察的叙事模式:让其自作聪明、智计百出,让其机关算尽、自作自受,在百般折腾后回归正途,人物弧光也就出来了。

所以他的电影里没有伟岸大人物,全是底层小智慧,可又偏偏都可爱得紧。

而徐峥就大不同,“寻找之旅”,是他最钟爱的主题。

“囧系列”自不必说,这次的《最后一课》单元,也是一个人至暮年被病触发心结的“还愿”之旅。

故事的主题,在心结被挖掘又最终被解开的过程中,一步步得到升华。

陈思诚电影通常很热闹、节日气氛十足。

这次更进一步,单元《天上掉下个UFO》还搞起了土味科幻。

但一片热闹之下,主人公的心理动因常常是曾失去\得不到的爱情,才用热闹去掩盖落寞。

黄渤饰演的黄大宝亦是如此。

邓超俞白眉这对搭档,近两年对“被误解的人”形象情有独钟,叙事是“吹尽黄沙始见金”,戏剧冲突就在主角的所作所为与待遇的巨大落差里。

而闫非、彭大魔这对最佳搭档,他们的话剧和电影一直都是从细微生活中来,到大众笑点上去。闪亮的,是那些属于平凡人的小浪漫,异常动人。

需要强调的是,这无关水平高低,只是与导演的个人背景与经历、阶段性思考的人生主题息息相关,研究起来格外有趣。

表现手法等限于篇幅就不展开聊了,贴几张图感受一下各个单元的色调差异,这是结合了地域性之后,导演审美的直观体现。

比如属于东北+闫非彭大魔团队的热辣与浓艳

比如属于西南+陈思诚团队的瑰丽与奇幻

比如属于江浙+徐峥团队的水墨感

3 主旋律与娱乐性

说了这么多自己的爱好与兴趣点,必须要回答一下那个对普通观众最重要的问题:

这电影好看吗?

好看的。

我那一场里的观众不停哄堂大笑,也时不时会抹眼泪,观影反馈很好。

不必太顾虑主旋律这个标签。《家乡》当然是主旋律电影,是献礼片,但它同时也是商业电影,要娱乐大众,有票房需求,所以“度”的调配是影响观感的关键。

剧情与命题要融合得自然、妥帖、毫不生硬,才能让观众边笑边哭,既满足大家在长假的娱乐需求,也能让人为家乡变化感慨万千。

《家乡》能做到好看好笑又好哭,首先是每一单元的主题选择,都极具代表性。

宁浩的《北京好人》,聚焦农村医保改革。

陈思诚的《天上掉下个UFO》,着眼科技进步与山区交通改造。

徐峥的《最后一课》,刻画乡村教育进步。

邓超俞白眉的《回乡之路》,反映西北治沙工程。

闫非彭大魔的《神笔马亮》,描写农村精准扶贫。

每一项,都是这些年确确实实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的肉眼可见的变化,哪怕再挑剔的观众,也不会否认其真实性。

这是每个单元故事能说服观众的心理基础。

而在此之上,拼的就是内容的精彩度了。

我笑得最厉害的是闫非彭大魔的《神笔马亮》和宁浩的《北京好人》,哭得最厉害的是徐峥的《最后一课》,既欣赏宁浩在“吃蒲公英”那个点上的克制,倒也被徐峥在“乡村教师执念”这点上的煽情煽个正着。

但审美有偏好。我必须承认,无论从家乡情感,还是个人取向,在我这儿,把主旋律与趣味性结合最好的,是闫非彭大魔的《神笔马亮》。

它给了我意外之喜。

我没想到它能把主旋律拍成这样,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绝了。

让人笑到癫狂,又浪漫得一塌糊涂,既狠狠点题,又自行解构,上一秒崇高,下一秒打消,分寸感和节奏感极佳,轻松把观众情绪“玩弄于股掌之间”。

命题作文玩成这样,我服。

目前《家乡》已经拿下3亿票房,三大评分平台上的口碑也领跑国庆档。

大家对各个单元的偏好不同,但应该至少会有一二单元触动到你。

我比较个人化的泪点,是当银幕上沈腾饰演的马亮说:“很多村子都老了,年轻人都走光了,我能做点什么呢?”

我在东北的省会城市出生与长大,对占据《家乡》主要篇幅的乡村变化,其实并不敏感,但广泛意义上,我也是那走掉的年轻人。

我们对家乡的情感都由无数具象的词汇构成。对我,那是零下三十度的冬夜,是一锅热腾腾的酸菜汤,是中央大街那一块块的石头路面,是中央大街通向的夏天可消暑、冬天可滑冰的那条大江。

这些具象,给了离乡在外的我们,同样的乡愁。

离家的人,对家乡的情感要更五味杂陈一些。我们一边维护,一边挑剔,一边想念,一边远离。而那些深入骨髓的家乡文化基因,无法抗拒,也很难更改,且离家越远,“发作”起来就越让人魂萦梦牵。

家乡最简单,家乡也最复杂。每一个人遇到老乡提起老家说起家乡话时,那自动涌出的朴素情感,哪怕最内向的人也会有千言万语的表达欲。

对普罗大众来说,家乡这个概念,其实比祖国更具体、更亲切,也更贴近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谈祖国我们难免下意识去拔高,谈家乡我们立刻自然而然松弛下来,拦不住地接地气。

所以,《家乡》看似更容易取材,却因每个人对家乡的情感过于真挚,面临的挑战也更高。

那么,它描述的家乡与家乡变化是否客观,它称颂的那些建设家乡的人群你是否记得认得,它讲的五个故事能否打到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都等着你在国庆长假里去电影院验证一下。

无论你是回了家,还是想着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