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們的國慶檔首選是哪一部電影。

作爲一個看熱鬧不嫌事大的電影觀衆,我從知道《我和我的家鄉》開拍起,就特別期待看到成片,說是年度期待也不爲過。

因爲你很難在其他場合裏,一次性看到這麼多已成名導演的作品,看到在同一主題下每個人不同的取材與呈現手法,看到這麼多一線演技派同臺,看到每個演員在有限的時間裏拿出看家本領去努力呈現。

對我來說,四捨五入就是過年嘛。1 演技大賞

去年的《祖國》,成片155分鐘,7個單元。

今年的《家鄉》,成片153分鐘,5個單元。

單元變少了,時長增加了,劇情展開更豐富了,演員的發揮餘地也更大了。

尤其那幾位近年來作品貴精不貴多的演技派,看着可太過癮了。

先要吹爆的是範偉老師。

在徐崢執導單元《最後一課》裏,範偉老師的表演,是這個故事能讓人信服的關鍵。

他的表演太有說服力了。

出場時那種“執拗中帶着點茫然”的病態感,過程裏幻想被戳破時的錯亂感,當年片段裏身爲鄉村教師的無奈、酸楚與遺憾,淋漓盡致,細膩又準確。

作爲一個低調的金馬影帝,他的表達欲,都在角色裏。

然後是熟悉的葛大爺。

在甯浩執導單元《北京好人》裏,葛大爺飾演的角色依然叫張北京,是的,謹慎懷疑甯浩想搞個張北京宇宙(沒有

張北京還是葛優最擅長的那種京味兒底層狡黠小人物,但這次的表演,我個人覺得比《祖國》裏更有層次感也更有趣一些。

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面對上門借錢的表舅那種窘感,既想保住自己辛辛苦苦攢下的買車款,又不好意思面對需要救命錢的家鄉親人,心虛又努力若無其事,一分多鐘的戲份,超級傳神的表演。

對手戲演員張佔義,純素人出身,沒準兒也給了他一些新鮮感?

《平原上的夏洛克》走出來的素人演員張佔義

好的表演就是,你再也無法想象其他人去飾演這個角色。

範偉的鄉村教師老範,葛優的油滑小人物張北京,都是這樣“舍他其誰”的好的表演。

另一個難忘的表演瞬間,是鄧超俞白眉執導單元《回鄉之路》裏閆妮的片段。

這個角色也是閆妮相對擅長且被人熟知的冷臉女強人形象,所以觀衆不需要掙扎,一秒入戲。

打到我的片段,是她蹲在家鄉後山那棵樹邊的幾句傾訴,情感細膩又豐富,兩三句裏,就把該單元另一隱形核心人物立了起來——能被她以這樣口吻懷念的人,形象瞬間立體,想象空間也就出來了。

好演員太多,誇不過來,各個單元的羣戲也相當精彩。比如《北京好人》裏除了主角葛優和張佔義,劉敏濤、章宇、楊新鳴、張子賢,都非常有記憶點。

比如《天上掉下個UFO》裏的王寶強劉昊然唐探二人組提前見面,黃渤、王硯輝、王迅等也都在最適合的角色上。

而開心麻花閆非、彭大魔的單元《神筆馬亮》裏,沈騰、馬麗這對全中國人民最喜歡的喜劇搭檔,發揮異常精彩。這二位帶着開心麻花老班底魏翔、黃才倫等、愛笑會議室張一鳴和我的心頭好辣目洋子搭班子演喜劇,可太信手拈來了。

2 琢磨導演

作爲一個愛琢磨愛總結的電影愛好者,觀察每個導演的取材傾向、人物偏好和表達手法這些事,我樂此不疲。

這次,在展現家鄉變化這樣共同的主題裏,五個導演團隊的取材選擇與拍攝手法,都能看出非常鮮明的個人印記,也隱含着審美及價值取向。

從《瘋狂的石頭》開始,甯浩講述的每一個故事,都是陰差陽錯陷入窘境的小人物故事。

他特別喜歡這種把小人物放至極端戲劇化狀態裏去考察的敘事模式:讓其自作聰明、智計百出,讓其機關算盡、自作自受,在百般折騰後迴歸正途,人物弧光也就出來了。

所以他的電影裏沒有偉岸大人物,全是底層小智慧,可又偏偏都可愛得緊。

而徐崢就大不同,“尋找之旅”,是他最鍾愛的主題。

“囧系列”自不必說,這次的《最後一課》單元,也是一個人至暮年被病觸發心結的“還願”之旅。

故事的主題,在心結被挖掘又最終被解開的過程中,一步步得到昇華。

陳思誠電影通常很熱鬧、節日氣氛十足。

這次更進一步,單元《天上掉下個UFO》還搞起了土味科幻。

但一片熱鬧之下,主人公的心理動因常常是曾失去\得不到的愛情,才用熱鬧去掩蓋落寞。

黃渤飾演的黃大寶亦是如此。

鄧超俞白眉這對搭檔,近兩年對“被誤解的人”形象情有獨鍾,敘事是“吹盡黃沙始見金”,戲劇衝突就在主角的所作所爲與待遇的巨大落差裏。

而閆非、彭大魔這對最佳搭檔,他們的話劇和電影一直都是從細微生活中來,到大衆笑點上去。閃亮的,是那些屬於平凡人的小浪漫,異常動人。

需要強調的是,這無關水平高低,只是與導演的個人背景與經歷、階段性思考的人生主題息息相關,研究起來格外有趣。

表現手法等限於篇幅就不展開聊了,貼幾張圖感受一下各個單元的色調差異,這是結合了地域性之後,導演審美的直觀體現。

比如屬於東北+閆非彭大魔團隊的熱辣與濃豔

比如屬於西南+陳思誠團隊的瑰麗與奇幻

比如屬於江浙+徐崢團隊的水墨感

3 主旋律與娛樂性

說了這麼多自己的愛好與興趣點,必須要回答一下那個對普通觀衆最重要的問題:

這電影好看嗎?

好看的。

我那一場裏的觀衆不停鬨堂大笑,也時不時會抹眼淚,觀影反饋很好。

不必太顧慮主旋律這個標籤。《家鄉》當然是主旋律電影,是獻禮片,但它同時也是商業電影,要娛樂大衆,有票房需求,所以“度”的調配是影響觀感的關鍵。

劇情與命題要融合得自然、妥帖、毫不生硬,才能讓觀衆邊笑邊哭,既滿足大家在長假的娛樂需求,也能讓人爲家鄉變化感慨萬千。

《家鄉》能做到好看好笑又好哭,首先是每一單元的主題選擇,都極具代表性。

甯浩的《北京好人》,聚焦農村醫保改革。

陳思誠的《天上掉下個UFO》,着眼科技進步與山區交通改造。

徐崢的《最後一課》,刻畫鄉村教育進步。

鄧超俞白眉的《回鄉之路》,反映西北治沙工程。

閆非彭大魔的《神筆馬亮》,描寫農村精準扶貧。

每一項,都是這些年確確實實在中國土地上發生的肉眼可見的變化,哪怕再挑剔的觀衆,也不會否認其真實性。

這是每個單元故事能說服觀衆的心理基礎。

而在此之上,拼的就是內容的精彩度了。

我笑得最厲害的是閆非彭大魔的《神筆馬亮》和甯浩的《北京好人》,哭得最厲害的是徐崢的《最後一課》,既欣賞甯浩在“喫蒲公英”那個點上的剋制,倒也被徐崢在“鄉村教師執念”這點上的煽情煽個正着。

但審美有偏好。我必須承認,無論從家鄉情感,還是個人取向,在我這兒,把主旋律與趣味性結合最好的,是閆非彭大魔的《神筆馬亮》。

它給了我意外之喜。

我沒想到它能把主旋律拍成這樣,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絕了。

讓人笑到癲狂,又浪漫得一塌糊塗,既狠狠點題,又自行解構,上一秒崇高,下一秒打消,分寸感和節奏感極佳,輕鬆把觀衆情緒“玩弄於股掌之間”。

命題作文玩成這樣,我服。

目前《家鄉》已經拿下3億票房,三大評分平臺上的口碑也領跑國慶檔。

大家對各個單元的偏好不同,但應該至少會有一二單元觸動到你。

我比較個人化的淚點,是當銀幕上沈騰飾演的馬亮說:“很多村子都老了,年輕人都走光了,我能做點什麼呢?”

我在東北的省會城市出生與長大,對佔據《家鄉》主要篇幅的鄉村變化,其實並不敏感,但廣泛意義上,我也是那走掉的年輕人。

我們對家鄉的情感都由無數具象的詞彙構成。對我,那是零下三十度的冬夜,是一鍋熱騰騰的酸菜湯,是中央大街那一塊塊的石頭路面,是中央大街通向的夏天可消暑、冬天可滑冰的那條大江。

這些具象,給了離鄉在外的我們,同樣的鄉愁。

離家的人,對家鄉的情感要更五味雜陳一些。我們一邊維護,一邊挑剔,一邊想念,一邊遠離。而那些深入骨髓的家鄉文化基因,無法抗拒,也很難更改,且離家越遠,“發作”起來就越讓人魂縈夢牽。

家鄉最簡單,家鄉也最複雜。每一個人遇到老鄉提起老家說起家鄉話時,那自動湧出的樸素情感,哪怕最內向的人也會有千言萬語的表達欲。

對普羅大衆來說,家鄉這個概念,其實比祖國更具體、更親切,也更貼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談祖國我們難免下意識去拔高,談家鄉我們立刻自然而然鬆弛下來,攔不住地接地氣。

所以,《家鄉》看似更容易取材,卻因每個人對家鄉的情感過於真摯,面臨的挑戰也更高。

那麼,它描述的家鄉與家鄉變化是否客觀,它稱頌的那些建設家鄉的人羣你是否記得認得,它講的五個故事能否打到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都等着你在國慶長假裏去電影院驗證一下。

無論你是回了家,還是想着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