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食盒食盒,问我“食何”?若食汉禄,汉禄已尽;若食“魏禄”,富贵永昌......

荀彧深知,曹操喜欢玩“猜谜游戏”,一辈子喜欢抖个“小机灵”,凡事喜欢别人配合他,搞个“心照不宣,点到为止”,才能“甚合他意”。

不幸的是,这一次,荀彧被曹操“点名猜谜”,他猜出了“食盒的谜底”,读懂了曹操的用意,但仍然选择“服毒自尽”。

曹操劝其“求活”,荀彧决心“觅死”

一、事情缘起。

董昭建议曹操进称魏公,曹操听了很高兴。

荀彧却认为这是曹操想“接受禅让、代汉自立”的前奏,表示不赞成,曹操听了,很不悦。

荀彧提醒曹操:不要忘了我们的初衷,是为了匡扶汉室,曹操听后大为不悦。

二、矛盾升级。

曹操内心不安,心想,原来献帝都搞过一个“衣带诏”,想与董承、刘备他们几个人合作,搞死我,幸而被我识破。

现在,荀彧竟也心系汉室!

一旦自己领兵出征,让他留守许都,如果献帝再给荀彧来个“衣带诏”,荀彧已经当了17年的尚书令,羽翼丰满,手底下喽啰众多,他本人又计谋高深......如此以来,吾命危矣。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为了防患于未然,曹操当即命令荀彧到军中效力,将其调离许都,并在其离开许都不久,就免掉了其尚书令一职。

三、最后试探。

曹操伐吴,军至濡须口,荀彧因病,未随大军前行,留在寿春养病。

濡须口战事不利,于东吴形成僵持局面。

曹操心情郁闷,一坐到中军帐,便担心荀彧的动向和许都的稳定。

唉,曹操心里想,荀彧跟随我东征西讨,算无遗策,居功至伟,而且,还给我推荐了陈群、荀攸、王朗、司马懿一干高级人才,我要是没有个“正当理由”就杀了荀彧,会使得众谋士寒心的呀......

怎么办?还是先试探一下他吧!

怎么试探呢?

明问?以荀彧那副文人脾气,弄不好,要么很“无趣儿”,要么很“没面儿”,显得不够艺术呀。

打哑谜?

对,还是打哑谜好!这不就是咱老曹最擅长的吗?

好,就这样定了,我也给荀彧“打个哑谜”猜猜吧!

咱老哥儿俩咋说也合作快一辈子了,总不能“撕破脸皮”吧,还是搞个“心照不宣、点到为止”吧!

对,点醒他就好,看他能不能回心转意,跟着俺老曹走,别再整天想着什么“匡扶汉室”了,汉室就是一个“空空的壳子”而已,有什么用处呢?

哎,“空空的壳子”?老曹突然灵光乍现,对就用一个“空空的壳子”打个哑谜!

于是,曹操派人给荀彧送过去一个食盒。

荀彧凝视着“空空的食盒”,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四、杀机乍现。

这边儿,荀彧正在寿春休养。

打开食盒一看,盒中什么食物也没有,空空如也......

荀彧眼前一黑,顿觉“杀机乍现”!

什么概念?荀彧这一辈子,在朝堂上,运筹帷幄;在战场上,料敌决胜。

现在,面对这一个“空空的食盒”,他困惑了......

他突然想到,曹丞相喜欢与人“打哑谜”......

于是过往的一幕幕飞速地在他眼前闪现:

丞相曾经送给太史慈一个盒子,里面装了一些“当归”,那意思很明显嘛,不就是想让太史慈“放弃东吴,当归魏国”嘛。

丞相也送过诸葛亮一个盒子,里面装了五斤“鸡舌香”,按照汉朝的礼制,朝臣必须口含“鸡舌香”,才能向皇帝奏事。那意思也很明显嘛,不就是暗示诸葛亮,快来呀,我许都这“汉室朝堂”上,可给你“汉臣的位置”呢。

那现在“这空空的食盒”,是什么意思呢?

荀彧的大脑加速到了160迈,丞相到底是什么用意呢?

难道是,空盒子,无有容,丞相已经“容不下我了”?

难道是,合“中”空,无有口,丞相让我“莫谈国事”?(古代的“食盒”,写为“食合”)

难道是,盒子空空,正像汉家皇室一样,只是一个空架子,丞相让我“不必效忠汉室”?

难道是,盒内无食,君须“自采”,丞相是让我“自行裁决”?

难道是,盒子空空,形似棺材,丞相是暗示我“马上自裁”?

难道是,空盒为椟,椟即“毒”也,丞相是让我“服毒自杀”?

难道是,盒内无食,要我何(盒)用,丞相是告诉我“我已无用,自行裁决”?

难道是,盒子空空,既不见“容”,何(盒)能留你,丞相是暗示我“不能容我,必须自裁”?

难道是,盒内无食,无食即无禄,丞相是告诉我“食禄已尽,自行裁决”?

哦,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荀彧想到此,忽的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放眼远望,暮云低垂,闷雷滚滚,长叹一声:

唉,丞相,我明白您的好意了,我明白您的好意了!你不是想要杀我,也不是想让我“自行裁决”,你是在最后试探我,想点醒我,想让我“回心转意”呀......

荀彧眼中涌出泪花,轻声念到:

食盒食盒,空空如也;

食盒食盒,无食可食;

食何食何,问我“食何”?

若食“汉禄”,汉禄已尽;

若食“魏禄”,富贵永昌!

否也错也,丞相误也!

文若文弱,唯心光明;

汉室倾颓,吾命宜休!

感谢丞相,不能再伴;

再见丞相,恕我先行。

说到这里,荀彧摒退左右,取出毒酒,一饮而尽......

荀彧:文若文弱,唯心光明;汉室无禄可食,吾命宜当休矣!

五、身后之事。

汉献帝听闻荀彧自杀身亡,不禁黯然神伤,无语哽咽。

第二年,曹操进称魏公。

而且,第一个站出来劝进的人,正是荀彧荀文若的侄子,荀攸。

六福雅士评曰:

荀彧之死:

不在于曹操之“无情无义”,

而在于荀彧之“至情至义”!

荀彧不是死于“曹操之手”,

乃是主动为“汉室殉道”!

即便曹操不逼其自尽,一旦曹操进称魏公, 荀彧也决然不会苟活。

如果说诸葛亮为了“恢复汉室、死而后已”的话,

那么,荀文若则是为了“匡扶汉室、一死方休”!

诸葛亮和荀彧,这两个乱世的“殉道者”,秉持着儒家正统的道德修养,践行着传统的政治理想,都是在“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情况下,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这种精神,堪称是一种“信仰”,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的一种“傲然风骨和文人情怀”!不令人反思而喟叹乎?

关注我,六福雅士。风趣辛辣,谈史论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