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食盒食盒,問我“食何”?若食漢祿,漢祿已盡;若食“魏祿”,富貴永昌......

荀彧深知,曹操喜歡玩“猜謎遊戲”,一輩子喜歡抖個“小機靈”,凡事喜歡別人配合他,搞個“心照不宣,點到爲止”,才能“甚合他意”。

不幸的是,這一次,荀彧被曹操“點名猜謎”,他猜出了“食盒的謎底”,讀懂了曹操的用意,但仍然選擇“服毒自盡”。

曹操勸其“求活”,荀彧決心“覓死”

一、事情緣起。

董昭建議曹操進稱魏公,曹操聽了很高興。

荀彧卻認爲這是曹操想“接受禪讓、代漢自立”的前奏,表示不贊成,曹操聽了,很不悅。

荀彧提醒曹操:不要忘了我們的初衷,是爲了匡扶漢室,曹操聽後大爲不悅。

二、矛盾升級。

曹操內心不安,心想,原來獻帝都搞過一個“衣帶詔”,想與董承、劉備他們幾個人合作,搞死我,幸而被我識破。

現在,荀彧竟也心繫漢室!

一旦自己領兵出征,讓他留守許都,如果獻帝再給荀彧來個“衣帶詔”,荀彧已經當了17年的尚書令,羽翼豐滿,手底下嘍囉衆多,他本人又計謀高深......如此以來,吾命危矣。

於是,一不做二不休,爲了防患於未然,曹操當即命令荀彧到軍中效力,將其調離許都,並在其離開許都不久,就免掉了其尚書令一職。

三、最後試探。

曹操伐吳,軍至濡須口,荀彧因病,未隨大軍前行,留在壽春養病。

濡須口戰事不利,於東吳形成僵持局面。

曹操心情鬱悶,一坐到中軍帳,便擔心荀彧的動向和許都的穩定。

唉,曹操心裏想,荀彧跟隨我東征西討,算無遺策,居功至偉,而且,還給我推薦了陳羣、荀攸、王朗、司馬懿一干高級人才,我要是沒有個“正當理由”就殺了荀彧,會使得衆謀士寒心的呀......

怎麼辦?還是先試探一下他吧!

怎麼試探呢?

明問?以荀彧那副文人脾氣,弄不好,要麼很“無趣兒”,要麼很“沒面兒”,顯得不夠藝術呀。

打啞謎?

對,還是打啞謎好!這不就是咱老曹最擅長的嗎?

好,就這樣定了,我也給荀彧“打個啞謎”猜猜吧!

咱老哥兒倆咋說也合作快一輩子了,總不能“撕破臉皮”吧,還是搞個“心照不宣、點到爲止”吧!

對,點醒他就好,看他能不能回心轉意,跟着俺老曹走,別再整天想着什麼“匡扶漢室”了,漢室就是一個“空空的殼子”而已,有什麼用處呢?

哎,“空空的殼子”?老曹突然靈光乍現,對就用一個“空空的殼子”打個啞謎!

於是,曹操派人給荀彧送過去一個食盒。

荀彧凝視着“空空的食盒”,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四、殺機乍現。

這邊兒,荀彧正在壽春休養。

打開食盒一看,盒中什麼食物也沒有,空空如也......

荀彧眼前一黑,頓覺“殺機乍現”!

什麼概念?荀彧這一輩子,在朝堂上,運籌帷幄;在戰場上,料敵決勝。

現在,面對這一個“空空的食盒”,他困惑了......

他突然想到,曹丞相喜歡與人“打啞謎”......

於是過往的一幕幕飛速地在他眼前閃現:

丞相曾經送給太史慈一個盒子,裏面裝了一些“當歸”,那意思很明顯嘛,不就是想讓太史慈“放棄東吳,當歸魏國”嘛。

丞相也送過諸葛亮一個盒子,裏面裝了五斤“雞舌香”,按照漢朝的禮制,朝臣必須口含“雞舌香”,才能向皇帝奏事。那意思也很明顯嘛,不就是暗示諸葛亮,快來呀,我許都這“漢室朝堂”上,可給你“漢臣的位置”呢。

那現在“這空空的食盒”,是什麼意思呢?

荀彧的大腦加速到了160邁,丞相到底是什麼用意呢?

難道是,空盒子,無有容,丞相已經“容不下我了”?

難道是,合“中”空,無有口,丞相讓我“莫談國事”?(古代的“食盒”,寫爲“食合”)

難道是,盒子空空,正像漢家皇室一樣,只是一個空架子,丞相讓我“不必效忠漢室”?

難道是,盒內無食,君須“自採”,丞相是讓我“自行裁決”?

難道是,盒子空空,形似棺材,丞相是暗示我“馬上自裁”?

難道是,空盒爲櫝,櫝即“毒”也,丞相是讓我“服毒自殺”?

難道是,盒內無食,要我何(盒)用,丞相是告訴我“我已無用,自行裁決”?

難道是,盒子空空,既不見“容”,何(盒)能留你,丞相是暗示我“不能容我,必須自裁”?

難道是,盒內無食,無食即無祿,丞相是告訴我“食祿已盡,自行裁決”?

哦,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荀彧想到此,忽的站起身來,走到窗前,放眼遠望,暮雲低垂,悶雷滾滾,長嘆一聲:

唉,丞相,我明白您的好意了,我明白您的好意了!你不是想要殺我,也不是想讓我“自行裁決”,你是在最後試探我,想點醒我,想讓我“回心轉意”呀......

荀彧眼中湧出淚花,輕聲唸到:

食盒食盒,空空如也;

食盒食盒,無食可食;

食何食何,問我“食何”?

若食“漢祿”,漢祿已盡;

若食“魏祿”,富貴永昌!

否也錯也,丞相誤也!

文若文弱,唯心光明;

漢室傾頹,吾命宜休!

感謝丞相,不能再伴;

再見丞相,恕我先行。

說到這裏,荀彧摒退左右,取出毒酒,一飲而盡......

荀彧:文若文弱,唯心光明;漢室無祿可食,吾命宜當休矣!

五、身後之事。

漢獻帝聽聞荀彧自殺身亡,不禁黯然神傷,無語哽咽。

第二年,曹操進稱魏公。

而且,第一個站出來勸進的人,正是荀彧荀文若的侄子,荀攸。

六福雅士評曰:

荀彧之死:

不在於曹操之“無情無義”,

而在於荀彧之“至情至義”!

荀彧不是死於“曹操之手”,

乃是主動爲“漢室殉道”!

即便曹操不逼其自盡,一旦曹操進稱魏公, 荀彧也決然不會苟活。

如果說諸葛亮爲了“恢復漢室、死而後已”的話,

那麼,荀文若則是爲了“匡扶漢室、一死方休”!

諸葛亮和荀彧,這兩個亂世的“殉道者”,秉持着儒家正統的道德修養,踐行着傳統的政治理想,都是在“明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情況下,義無反顧,一往無前!

這種精神,堪稱是一種“信仰”,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缺乏的一種“傲然風骨和文人情懷”!不令人反思而喟嘆乎?

關注我,六福雅士。風趣辛辣,談史論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