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5年英國在北美洲的13個殖民地開始獨立戰爭,13個州舉行大陸會議,商議發行大陸券紙幣湊集資金對抗英國,當時1.5元大陸券等於1英鎊等於7.32克純黃金,美國於1776年建國,到1779年發行了2.4億大陸券,可是市面上卻出現了數倍的大陸券,也不知道哪個州還是私人偷印了,導致後期147元大陸券只能兌換一英鎊,當時戰爭還在繼續,只能不了了之。

更誇張的還在後頭,1783年,美國戰勝了英國,爲美國賣命的士兵領的大部分是大陸券,而市面認可貨幣主要是英國的英鎊、先令、便士、西班牙銀元和各國的金銀銅硬幣,大陸券已經跌到了一千多換一英鎊的地步了,深受其害的美國人形容不值錢就用不值一張大陸券(not worth a continental)。

直到179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1792年貨幣法案》,實行金銀複本位制,規定一美元銀幣含銀24.057-27克,實際重量是27.468克,純度93.055%,用的都是24.057克銀,至27克是給人的想象空間,如同工廠招工一樣2500-6000元工資,不加班就是拿2500元的,當時的美元除了鑄造機構和圖案,重量和純度與西班牙幣幾乎一模一樣,一美元金幣等於24.75格令(1.6038克)純金,之後幾十年,美國很懶,很少鑄造美元,而是使用西班牙銀元爲主。

這時美元終於定型了,當年一美元的購買力等於今年的27.07美元,通貨膨脹率2707%,228年來,平均每年通貨膨脹0.9%,當年一美元可以購買13.5斤豬肉,今天兩美元購買一斤豬肉,實在太慘了。

1800年的一美元等於2020年的20.63美元,而1820年的1美元等於今年的22.22美元,這意味着1820的美元比1800的美元更加值錢,也就是發生了通貨緊縮,看來當年美國還沒有優秀的經濟學家,通縮時,做生意的老闆沒錢進貨,不利於經濟發展。

1857年的一美元相當於今天的29.88美元,當時美元十分值錢,比18世紀時還值錢,美國覺得自己足夠強大了,廢除了西班牙銀元的法定貨幣地位,也就是在美國貿易時,可以拒絕西班牙幣,這時美國人已經明白貨幣對於經濟的重要性,開始大量鑄造貨幣。

1862年的一美元等於今年的25.73美元,美國發行了一美元的紙幣,憑藉紙幣可以到銀行換取24.057克白銀或1.6038克純金,這很方便美國政府借錢打內戰,也很方便大家的日常經濟交流。

進入二十世紀,白銀產量越來越高,美國放棄了用美元兌換白銀,選擇了金本位,把1914年一美元可以兌換1.50446克純金,當年的一美元相當於今天的25.55美元,之後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元暴跌,直到1920年,也就是一百年前,1美元等於今天的13美元。

1934年,美國宣佈一美元等於0.888671克金子,35美元等於一盎司黃金,當時的一美元等於現在的19.40美元。

1971年的一美元購買力等於今天的6.42美元,當年美元兜不住了,規定貶值7.89%,一美元等於0.818513克純金,38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持有美元的各國央行爭先恐後去拿美元美國換黃金。

果然1973年2月12日,美元再次貶值10%,含金量減爲0.73662克,黃金官價每盎司提高到42.22美元,當年一美元的等於今天的5.85美元。之後世界各國貨幣不再與美元掛鉤,美元也不再與黃金掛鉤,金本位退出了貨幣體系,美國終於可以肆無忌憚的印刷美元,不用再擔心他國拿美元來換黃金。

1980年的一美元購買力等於今年的3.15美元。

截止1994年的統計,美國印刷的美元,有三分二在國外,只有三分之一在美國,非美國人拿那麼美元就不怕成廢紙?

1990年的1美元購買力等於今天的1.99美元,三十年時間就貶值了一倍,而三十年前的人民幣購買力和今天的人民差不多。

2000年的一美元購買力等於現在的1.51美元。

210年的1美元購買力等於2020的1.19美元,看起來通貨膨脹率也不高呀,2010年豬肉才12元人民幣一斤吧,怎麼現在要30元一斤?這太片面,這購買力指的是所有物資,而不是單一商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