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託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實現開發與保護的共贏,描繪出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美麗畫卷。

(視頻:臨沂新聞 )

沂蒙新紅嫂於愛梅說:“只要我還能走得動路,講的了話,我就要把沂蒙精神講下去。”

於愛梅,沂蒙新紅嫂的典型代表,2011年,山東省黨員領導幹部黨性教育基地沂南教學點成立,於愛梅主動請纓成爲一名義務講解員。從此,不論嚴寒酷暑,常山莊裏總能看到於愛梅的身影。

沂蒙新紅嫂於愛梅說:“爲什麼要講沂蒙精神,一是讓年輕人知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二是讓更多人找回初心和使命,帶領廣大人民羣衆走向幸福生活。”

常山莊村——“沂蒙紅嫂”的家鄉,這片被紅色信仰浸潤過的土地,卻是曾經的省級貧困村。2007年,電視劇《沂蒙》選址常山莊,沂南縣以此爲契機,建設以沂蒙紅色影視基地爲主要載體的“沂蒙紅嫂文化旅遊產業園”。位於沂南縣城的經濟強村——南村社區擔起了這一重任。

沂南縣界湖街道南村社區黨委書記李鳳德說:“我們南村通過發展集體經濟富起來了,我們又把目光投向了紅色文化產業,這些年,我們累計投入了7.8個億,這些錢如果投在其它地方,經濟回報會很可觀,但是投在常山莊,它所產生的社會效益要遠大於經濟效益。”

得益於保護性開發,常山莊村化身山村“好萊塢”,先後承拍了《沂蒙》、《鬥牛》、《沂蒙六姐妹》等300餘部影視劇,周邊數千名村民實現了人生的“角色轉變”——土地入園當社員、景區務工當職員、搖身一變當演員、售賣產品當店員。2015年,常山莊村實現整體脫貧,201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達到1.5萬元。

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社區居民說:“這個窮山村沒想到變成了山美、水美、風景美的好地方,我們都很自豪。”

在紅色旅遊產業的輻射帶動下,紅色餐飲、紅色商品、農副產品銷售遍地開花,緊鄰常山莊村的西寺堡村也搭上了發展的快車道,曾經無人問津、一斤賣不上幾毛錢的車頭梨成了村民致富的“金疙瘩”。

沂南縣馬牧池鄉西寺堡村村民林秀華說:“影視基地建成之前,我們車頭梨幾毛錢一斤沒人要,現在賣到十幾塊錢一斤。”

鄉村振興,文化是核心。在蟠龍湖邊,一條300米長的“沂蒙文化長廓”成爲美麗鄉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沂蒙精神結出累累碩果,紅色文化和鄉村文化比翼齊飛,通過紅色精神激勵、傳統文化滋養、新時代文明引領,一幅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美麗畫卷正在紅嫂家鄉徐徐展開。

沂南縣界湖街道南村社區黨委書記李鳳德說:“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基。通過傳承和弘揚紅色精神、紅色文化,發展壯大紅色文化產業,村民的腰包鼓了,精氣神提起來了,奔小康的勁頭更足了。”

來源丨臨沂新聞

相關文章